文化 中华文化365天
百花生日究竟是农历二月哪一天?
华夏经纬网   2021-03-30 15:32:01   
字号:

《万有同春图卷》(局部) 钱维城(清)

《桃花》 吴昌硕

  农历二月,春光明媚,百花盛开,正是踏青赏花好时节。在古代,这个月有一天颇为重要,因为这一天是百花的生日。

  “百花生日”历史悠久,却没有统一的节期

  中国是花的国度。千百年来,每逢百花生日,女孩子们把精心裁剪的五色纸、彩旗等用红绳系挂在花枝上,还把真花或纸花插在头上,以示庆贺。

  花农及花商卉客则聚集在当地的花神庙,祭祀花神,洽谈生意,搭台唱戏,热闹非凡。

  文人墨客在赏花之余,饮酒赋诗,互相唱和。清人蔡云的《咏花朝》,就是民间庆贺百花生日盛况的生动写照。

  这一天,古人称之为“花朝节”,简称“花朝”。又称“花神节”“百花生日”等。

  据记载,花朝节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晋代已形成。但花朝节虽然历史悠久,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节期。

  有些地方还有大小花朝节之分

  有的地方把花朝节定在农历二月初二,如洛阳。《广群芳谱·天时谱》引《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

  有人说,农历二月初二,不是“龙抬头节”吗?是的,二月二不仅是传统的“龙抬头节”,在宋代以后还是“中和节”“春社”日。这几个节日的名气和影响都比花朝节大,所以很少人知道二月二是花朝节。

  有的地方把花朝节定在农历二月十二,如开封。《广群芳谱·天时谱》引宋人杨万里《诚斋诗话》:“东京(今开封)二月十二日曰花朝,为扑蝶会。”

  开封和洛阳都在河南省,相距不远,两地的风俗应该差不多,但花朝节的日期却相差10天,这就有点奇怪了。

  有的地方把花朝节定在二月十五,如浙江。晋人周处《风土记》载:“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春序正中”,就是农历二月十五。

  所谓“花朝月夕”,是指春花秋月,美景良辰,也特指农历二月十五和八月十五。明人田汝成《熙朝乐事》载:“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为花朝,八月半为月夕也。”

  有的地方以二月二为小花朝节,二月十五为大花朝节,如河南光山。清光绪《光山县志》云:“二月二,俗云小花朝,二月十五云大花朝。”

  还有的地方以二月二十五为花朝节,如苏州。据苏州“定园”节令廊牌匾记载,花朝节为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十五日。

  宋代之前,花朝节多在二月十五。到了宋代,花朝节被提前到二月初二或二月十二。至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为花朝,南方以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

  《红楼梦》里林黛玉和袭人的 生日有“来头”

  《红楼梦》里的花朝节是二月十二。《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因为宝玉生日,大家谈起生日的问题。探春说二月份没有两个人同一天生日,袭人说:“二月十二是林姑娘,怎么没人?就只不是咱家的人。”宝玉笑指袭人道:“她和林妹妹是一日。”大家才知道,林黛玉和袭人是同一天生日。

  《红楼梦》的作者把她们的生日定在二月十二,显然是以二月十二为花朝节。暗示林黛玉为“金陵十二钗正册总花神及百花的总花神”,袭人是“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总花神”。

  有人说,《红楼梦》里的花朝节不是芒种节吗?非也。《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明确写道:“尚古习俗:凡交芒种节这日,都要摆设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显然,芒种是花神退位之日,而不是花神或百花的生日。

  传统花朝节重新流行 节期有待固定

  学界普遍认为,花朝节的节期不统一,可能与各地花信的早迟有关。

  另外,正因花朝节的节期没有固定在某一天,导致花朝节不像其他有固定日期的传统节日那样深入人心,以至于后来日渐式微甚至消亡。

  近年,种花、养花、赏花又蔚然成风,花朝节在不少地方又悄悄地恢复了。这固然是好事,但节期不固定仍是个问题,唯有在几个花朝节的日期中,选择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日子,传统的花朝节才能真正流行起来。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翻拍)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虞鹰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大栅栏”的“栅”应该怎么读?
·3月20日17时37分“春分”:天将小雨交春半,浅黛春山处处纱
·神话与传说中的不眠与不死
·古代天文学如何解释“二月二,龙抬头”
·鸿运当头“二月二”,专家详解“龙抬头”
·今日惊蛰:春雷响,万物长
·诗词里的元宵节: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
·老北京如何过元宵节?这里真实还原当时景象
·上元之夜灯如昼
·“牛”字里的意趣
·“饺子”里的语言学
·熟语中的“年味儿”
·漫谈中国文化里的牛
·古诗词里的春节习俗:新年纳余庆 嘉节启新芳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视野
  更多
·第17届深圳文博会:科技赋能 让文化"活"起来
·在书海中沟通世界——聚焦北京图博会和北京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