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中华文化365天
百花呈瑞 吉祥迎春
华夏经纬网   2021-02-10 10:07:34   
字号:

现代陈之佛《梅鹤迎春图》 南京博物院供图

清翁雒《耄耋图》 南京博物院供图

    福寿康宁,吉祥如意,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在辞旧迎新之际,南京博物院从丰富馆藏中精心拣选,推出“百花呈瑞——南京博物院藏历代花鸟画迎春特展”,以一幅幅生动多彩、寓意吉祥的图画迎接新年,恭祝人们吉祥如意。

    吉祥文化源远流长

    《周易·系辞下》说:“吉事有祥”,《庄子》云:“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唐代成玄英注:“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取优舍劣、趋吉避凶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将福善之事、嘉庆之征绘制图画,俗称“瑞应图”或“吉祥图”。

    吉祥图,是传统文化中最能代表中国人对生活的理想与追求的造型艺术,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风貌、审美情趣、民俗习惯等。就表现形式而言,它大致有两种艺术类型:一是吉祥图案,广泛运用于工艺美术与民间艺术中,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二是吉祥绘画,多为独幅艺术品,随着时代变迁而风格纷呈。

    东汉建宁五年(171年),汉灵帝为纪念武都太守李翕修路治险,命人在甘肃成县天井山麓鱼窍峡摩崖刻制大型壁画《黾池五瑞图》,以瑞兽、黄龙、白鹿、甘露、嘉禾、木连理等组成图像,并书题记:“君昔在黾地,修崤嵚之道,德治精通,致黄龙、白鹿之瑞,故图画其像。”这幅摩崖壁画图文并茂,堪称中国最古老的瑞应图。

    汉代以来,吉祥观念被普遍接受,各种形式的吉祥艺术在社会生活中受到欢迎,并广为流传。三国时,吴主孙亮命匠人潘芳作金螭屏风,镂祥物130种,栩栩如生。南朝孙柔之留下的《瑞应图》,是关于祥瑞图案的专门著述。真人、西王母等神仙,神鼎、玉羊、玉鸡、玉龟等神物,凤凰、麒麟、龙、虎、鹿、鹤等珍禽灵兽,嘉禾、芝草、木连理、梧桐等植物,传递出种种吉祥意义,其样式成为后世吉祥绘画的源流。

    以花鸟寓祥瑞

    在中国画中,凡以动植物为描绘对象的绘画,统称花鸟画。花鸟画的立意,往往关乎人事。它既重视真,具有“识夫鸟兽木之名”的认识作用,又关注美与善的观念表达,更强调“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主张通过创作与欣赏表达人们的志趣情操与精神生活。

    唐宋时期,传统花鸟画艺术发达,吉祥图成为重要主题。专业画师多选取生活中的物象来表现吉祥意涵,莲池水禽图、藻鱼图、草虫图等花鸟画风行于市。与此同时,佛教在中国大地流行,佛教中的吉祥观念与世俗的吉祥观念相互融合,佛教所提倡的善良、康宁的主题也在吉祥绘画中出现。

    元明以来,花鸟画不仅是自然景物的摹写,更是人格化的象征。画家们利用比兴、题跋等手段传达丰富的情感。伴随着绘画的职业化与商品化,画家们在题材选择上更加注重反映社会生活,在表现形式上更加迎合广大民众的审美趣味。于是,吉祥绘画成为普及的艺术,以趋吉纳福为主题的创作蔚然成风。清代蒋士铨诗云:“世人爱吉祥,画师工颂祷;谐声而取譬,隐语戛戛造。”许多文人画家喜欢以螃蟹、芦苇入画,题曰传胪,形象地表达了“金榜题名”的愿望。

    吉祥绘画的图像来源于中国人传统观念中的吉祥物元素,并通过多种组合方式形成更加复杂的精神系统。在吉祥物的选取上,有的取物之声韵,如蝙蝠之蝠与福谐音;有的取物之形,如灵芝,形似如意,即以灵芝喻如意;有的取物之性,如松竹梅,性高洁,誉为“岁寒三友”;还有的取物之意韵,富贵牡丹即取其贵意为象征。

    汉字的象形、会意、注音的特征,为吉祥绘画内容要素的选取提供了便利。许多吉祥物因其名与吉祥寓意音同或音近而生成。如柿子、如意组合表达“事事如意”,喜鹊登梅寓意“喜上眉梢”。在图像构成和点题方法上,吉祥花鸟画手段多样。如明代周之冕《桂子图》以勾花点叶法绘喜鹊、石榴、桂花、灵芝等,表达“喜得贵子”之意。清代翁雒《耄耋图》以工细设色画花卉盛开、巨石之上猫儿仰望飞翔中的蝴蝶,以谐音喻“耄耋”,画面极尽妍丽。

    岁朝图蕴生机

    谚云:“百花呈瑞,岁朝迎春。”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在岁节来临之时绘画充满生机的花草树木,寓意春天将至,增加节日气氛,故称岁朝图或岁寒图。在清宫,每逢新春将至,宫廷画师们往往要按时呈交“年例画”,以供宫室春节点缀之需。擅长绘画的皇亲贵胄、翰林词臣们也以进画的形式向皇帝恭贺新禧,甚至皇帝本人也会举行“开笔式”,亲绘岁朝图,表达新年的喜悦和祝福。在民间,文人画家往往在年节之际绘制瓜果小品、香草瑞花或鼎彝古物,作为岁朝清供图,为春节增添几分雅趣。

    如今,人们不仅可以购置年画、春联或花卉、文玩等装饰寓所,烘托年味,还可以走进博物馆,欣赏历代艺术珍品,感受中国传统节庆文化。南京博物院“百花呈瑞”展以近百件精品勾勒从宋元到近现代的花鸟画发展史,以灵动生趣、喜庆吉祥的图画展现新春气象和美好祝福。展览中名家作品灿若星辰,其中近五分之二的展品为首次亮相。

    中国人将竹视为“全德君子”,宋元以来,画竹之风盛行。元代李衎的《修篁树石图》绘坡石修竹三株,将尊竹之情融入画中,体现蕴藉、自然之美,象征人物品德高洁。

    宫廷画家所作花鸟画一向富丽堂皇,被赋予了许多吉祥含义。明代吕纪《榴花双莺图》写榴树一枝,繁花盛开,一对黄鹂栖于枝头,神态活泼,工笔重彩,呈祥瑞富丽之韵。

    清代李方膺《百花呈瑞图》是此次展览的点题之作。图中有芍药、秋葵、水仙等,秀丽清雅,构图别致,并有李方膺自题七言诗一首,以“百花呈瑞意深长”点题。边寿民《岁朝清供图》画松枝瓶梅、红珊瑚珠等清供之品,行书长题“除夕调万年欢”,凸显喜庆吉祥。

    近现代画家汪亚尘擅画花鸟虫鱼,其所画金鱼与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并称“画坛三绝”。此次展览汇聚齐白石《群虾图》、徐悲鸿《立马图》、汪亚尘《九如图》,让观众一览“三绝”。《九如图》绘九尾金鱼游弋水草间,红鳞碧藻,活灵活现。九鱼寓意“九如”,表达了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工笔画家陈之佛融会中西绘画之长,其《梅鹤迎春图》以梅鹤为题,传递吉祥意趣。画面优雅雍容,笔法细腻传神,灵动的双鹤与遒劲的梅枝形成呼应,呈现出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

    徐小虎(作者为南京博物院助理研究员)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虞鹰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趣读牛文化 | 喜迎牛年,一起看看传统文化里的牛有多“牛”!
·爱敬祈福牛为“擎”
·北京的“帽子城”从何而来?
·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南北方小年为啥不一天?
·即将到来的农历“牛年”现“无春”现象,不宜嫁娶?莫信!
·立春丨律回岁晚冰霜少 春到人间草木知
·今日立春: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
·立春:暖烟轻逐晓风吹
·冲上热搜的“福”和“褔” 到底谁来拜大年
·辛丑年要来了,属相究竟从啥时候开始算?
·汉简里的腊八节
·无闰月牛年将至 农历辛丑年仅354天
·“大寒”邂逅“腊八” 宁夏妈妈“节气红包”成新时尚
·今日大寒 | 松竹不凋初心在,傲梅盛开迎春来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视野
  更多
·第17届深圳文博会:科技赋能 让文化"活"起来
·在书海中沟通世界——聚焦北京图博会和北京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