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中华文化365天
趣读牛文化 | 喜迎牛年,一起看看传统文化里的牛有多“牛”!
华夏经纬网   2021-02-07 10:35:22   
字号:

    “牛是农家宝,有勤无牛白起早。”一句民谚,道出了牛在农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千百年来,勤勤恳恳、埋首耕耘的牛不仅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好帮手,其代表的牛文化和牛精神也深受人们赞赏。2021年是农历辛丑年,正对应着牛年,让我们走进历史长河,一起去看看传统文化里的牛到底有多“牛”!

    文物“牛”:以牛为尊,五福迎春

    在古代,牛是古人祭祀的“至尊之物”,是农事生产不可或缺的角色。古人对牛既尊且爱,玉器、青铜器和陶瓷书画等文物中时常可以看到牛的身影。

战国错银铜卧牛。人民网 孟丽媛 摄

    在古代文物中,牛形器、牛形纹饰、牛首纹饰、牛角兽面纹和牛面具等形式多样、意涵丰富,大多数是礼器和兵器。殷墟便曾出土一座商“亚长”牛牺尊,牛体态健壮、生动形象,意味着那时工匠对牛的特征已有精准把握。

    在古代祭祀中,牛的地位非常重要,甲骨卜辞便曾多次记载规模大小不一的“牛祭”。古时,牛、羊、猪三牲齐备被称为“太牢”,常为王侯所用。《礼记·王制》中的“诸侯无故不杀牛”不仅体现了牛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古代制度的等级森严。

    伴随着农耕的发展,牛从“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走进乡间田野。一方面,牛发挥着载重和代步的重要作用,老子乘牛紫气东来和孔子乘牛车周游列国的典故为人们所熟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因舒适平稳、价格亲民,牛车风靡于各个阶层,士大夫“无乘马者”,陶牛车和画像砖等也反映出古人对牛车的喜爱。

南朝牛车画像砖。人民网 孟丽媛 摄

    在农耕社会,牛发挥着重要作用,古人也常在田园农事画中描绘这位勤劳的“大伙伴”。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唐代画家韩滉的《五牛图》。画中五牛一字排开,形态各异,后人为其赋予了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和善成等“五福”,饱含吉祥寓意。古人挥毫泼墨的一幅幅“牛画”不仅体现着牛的重要地位,也反映出古代“以农为本”的传统思想。

    文学“牛”:以牛自喻,勤奋耕耘

    “牛本善、性温讷,行任重、志笃远。”在传统文化中,牛是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象征,有五谷丰登、平安祥和的寓意,代表着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正因如此,牛是古今文学作品中的“常客”。

天津杨柳青年画《渔樵耕读》。人民网 孟丽媛 摄

    南北朝时期,“山中宰相”陶弘景自喻为牛,以“眼前流水自悠悠,歇卧偷闲恋绿畴”表明自己归隐山林的心迹;唐代农学家陆龟蒙对牛很是喜爱,“邻肩抵尾乍依隈,横去斜奔忽分散”便描写了他眼中江南水牛休憩时的景象;在南宋名臣李纲的《病牛》一诗中,老牛耕犁千亩、力尽筋疲,凭着“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精神毅然坚持,反映了作者为国为民不畏牺牲的高尚境界;看到耕牛已老却仍奋力劳作,诗人陆游以“勿言牛老行苦迟,我今八十耕犹力”等诗句表达了自己穷尽余生余力和子孙也要收复故土的坚定信念。

    在近现代,鲁迅自比为牛,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表达面对敌人决不屈服和面对人民甘愿俯首的态度;作家老舍曾以“文牛”自喻,无法忍受失去写作的闲在与自由;画家、诗人李可染曾将画室堂号定为“师牛堂”,画作与题跋将他眼中的牛尽数勾出:“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生劳瘁,事而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皮毛骨角无不有用……”著名诗人臧克家以诗咏牛,“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生动地描写了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的老黄牛形象。

    民俗“牛”:牛为农本,敬之爱之

    从古至今,民间相传着很多与牛相关的民俗活动。古人以“鞭春牛”表示催耕迎春。相传“鞭春牛”的民俗起源于先秦,即通过鞭打“提醒”牛春天来了,新一年的农耕即将拉开帷幕。人们舍不得鞭打真牛,便用泥或纸制作假牛代替。今年立春,我国多地便以“鞭春牛”迎接春天的到来。

《耕织图》册页(局部)。人民网 孟丽媛 摄

    “种田之人听我讲,吃饭不要把牛忘。”立春前后,民间还有“送春牛”的习俗,“春倌”会拿着木刻版印的春牛图逐村逐户唱送,提醒人们勿忘耕牛之功,善待耕牛。

    在陕西,人们把为老人做寿的活动称为“牛王会”,因牛耕田犁地有功于人且排在生肖前列,以牛为名向老人祝寿代表着尊敬;在少数民族地区,壮族、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会庆祝“牛王节”,节日由来、习俗和节期各有异同。以壮族“牛王节”为例,人们将农历四月初八视为牛的生日。这一天,家家户户会给牛“放假”,把牛栏修整一新,还会蒸制五色糯饭用枇杷叶包裹喂牛等,以示敬牛、爱牛、护牛。

    孟丽媛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责任编辑:虞鹰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爱敬祈福牛为“擎”
·北京的“帽子城”从何而来?
·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南北方小年为啥不一天?
·即将到来的农历“牛年”现“无春”现象,不宜嫁娶?莫信!
·立春丨律回岁晚冰霜少 春到人间草木知
·今日立春: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
·立春:暖烟轻逐晓风吹
·冲上热搜的“福”和“褔” 到底谁来拜大年
·辛丑年要来了,属相究竟从啥时候开始算?
·汉简里的腊八节
·无闰月牛年将至 农历辛丑年仅354天
·“大寒”邂逅“腊八” 宁夏妈妈“节气红包”成新时尚
·今日大寒 | 松竹不凋初心在,傲梅盛开迎春来
·腊月风和意已春!一起寻找腊八节里的文化年味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视野
  更多
·第17届深圳文博会:科技赋能 让文化"活"起来
·在书海中沟通世界——聚焦北京图博会和北京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