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中华文化365天
爱敬祈福牛为“擎”
华夏经纬网   2021-02-07 09:13:06   
字号:

  牛年话牛,就不能不说说牛之神化、牛之信仰与牛之图腾。翻阅文献,从古代帝王到庶民百姓,从朝廷到乡里,爱牛敬牛,祈福求愿,是为风尚,也成自觉,流传着许多可歌可泣、令人感奋的故事。比如,虞舜牛耕借扬鞭,丙吉微服问喘疾,宣王祭钟以羊易,等等。

  虞舜者,“三皇五帝”中的舜帝。舜帝,姚姓,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舜帝上承尧帝,下启夏商,是五帝时代向夏商周三代过渡这一历史转折时期出现的一位圣君,以德孝行著称。《史记·五帝本纪》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虞舜倡导为人、持家、做官、治国均以道德为人本,开创了中华道德文化之先河,被后人尊称为“道德始祖”“百孝之首”“文明之元”。据文献史料载,虞舜被推崇为古代道德最完备的帝王,其德圣主要体现在九个方面:孝感动天、厚待载物、举贤任能、纳言从谏、惩治奸佞、以德化人、扩大疆域、敬敷五教、禅让帝位。

  虞舜敬牛、爱牛,源自其用牛耕田辟地时,借鞭打簸箕来唤牛前行。虞舜家有两头牛,一黑一黄。每次牛耕时,都在两头牛身后分别挂置一个簸箕。若让黑牛用力,就鞭打黄牛后面的簸箕,让黑牛听到鞭声;反之,就鞭打黑牛后面的簸箕,让黄牛闻声用力。这个独具匠心之举,将虞舜敬牛、爱牛之德表现得淋漓尽致。

  丙吉者,西汉宣帝时的当朝丞相,历经武帝、昭帝、宣帝三朝。他以文吏起家,后又研读《诗》《礼》等儒家学说,通晓大义,将儒学用于法治,侦破了汉武帝时期的巫蛊之案,营救了汉宣帝。因不居功自傲、宽宏大量,且心系国祚民生,博得宣帝赏识、重用,深受百姓爱戴、敬重。

  丙吉爱牛的故事,在《汉书·丙吉传》中有记载。一次,丙吉微服到长安城外视察民情。途中,他看到路旁有一头牛走得气喘吁吁、热得直吐舌头,便立即让车子停下来,走过去问赶牛者,牛走了多少里路?是不是得了什么病?为什么喘得厉害?随从不解,丙吉说:牛要是出了问题,事关时令是否失调,国家能否国泰民安。当朝丞相如此作为,既说明了牛之重要,也体现了爱牛之风尚。

  宣王者,战国时期齐国君主,乃齐威王之子齐景公,也是“孺子牛”故事的主角,看来他“做牛”是源于真的爱牛。

  齐宣王祭钟以羊易牛,是《孟子·梁惠王上》记载的故事,也是一段精彩对白:“臣(孟子)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意思是说,孟子从胡龁那里听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天,齐国都城来了一个人,牵着一头牛从皇宫大殿前走过,恰值齐宣王在大殿一侧看到,便命人叫住牵牛者,上前问道:“把牛牵到哪里去?”牵牛者回答:“用它祭钟,牵去宰了。”齐宣王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恐惧发抖的样子,像这样毫无罪过,却被拉去杀掉。”那牵牛者说:“那就不要祭钟了吗?”宣王说:“怎么可以不要呢?用羊替代它!”孟子问:“不知是否有这件事?”宣王回答:“有这回事。”孟子在文章后面紧接着写了一句话:凭这样仁德的心肠就足以统一天下啦!足见孟子对齐宣王爱牛之举的褒扬与赞赏。

  敬牛、爱牛、尊牛,帝王、英杰如此“垂范”,平民百姓亦大兴风尚,这些牛文化大都体现在全国各族人民渐以形成的传统节日与习俗中。如汉族有“鞭春牛”风俗,壮族有“牛魂节”传统,苗族有“牛王节”活动,布依族有“牛神节”仪式。此外,还有如瑶族、侗族、土家族、仫佬族、黎族、畲族、羌族、纳西族、白族等民族,每年都在规定的时间里举行“敬牛王菩萨”“祭牛王”“牛王诞”“牛歇节”“牛王会”等活动。这些活动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各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从古至今,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社会形态虽然有了变化,但牛与人的生活仍然联系紧密,在一定意义上甚至更加紧密。人们因敬牛、爱牛、尊牛而创造出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的牛文化。这些牛文化的内容也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经典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虞鹰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北京的“帽子城”从何而来?
·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南北方小年为啥不一天?
·即将到来的农历“牛年”现“无春”现象,不宜嫁娶?莫信!
·立春丨律回岁晚冰霜少 春到人间草木知
·今日立春: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
·立春:暖烟轻逐晓风吹
·冲上热搜的“福”和“褔” 到底谁来拜大年
·辛丑年要来了,属相究竟从啥时候开始算?
·汉简里的腊八节
·无闰月牛年将至 农历辛丑年仅354天
·“大寒”邂逅“腊八” 宁夏妈妈“节气红包”成新时尚
·今日大寒 | 松竹不凋初心在,傲梅盛开迎春来
·腊月风和意已春!一起寻找腊八节里的文化年味
·腊八节的由来与朱元璋有关?它的习俗不只有喝粥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视野
  更多
·第17届深圳文博会:科技赋能 让文化"活"起来
·在书海中沟通世界——聚焦北京图博会和北京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