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中华文化365天
从民谚看小寒
华夏经纬网   2021-01-05 10:43:03   
字号: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节气。“月初寒尚小”,故云“小寒”。让我们通过一些民谚,来了解一下小寒节气吧!

点击进入下一页

  小寒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第23个节气,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即将到来。中新网记者 李卿 摄

  “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

  虽名为小寒,但气象资料显示,小寒时节的气温通常要低于大寒节气,故民间有“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的说法。此外,“小寒大寒,滴水成冰”;“小寒大寒,冻成冰团”等民谚也都形象地描绘出小寒时节寒冷的景象。

  俗话称“冷在三九”,“ 三九”正是在小寒节气内。小寒节气的到来,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小寒大寒,防风御寒”

  “小寒大寒,防风御寒。”窗外天寒地冻,防寒保暖是第一要务,头部、肩颈部、脚部等容易受凉的部位都要倍加呵护。民间有“冬天戴棉帽、如同穿棉袄”的说法,说的正是要注意头部的保暖,以预防疾病发生。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除了注意保暖外,合理饮食也是提高自身抗寒能力的重要保障。“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小寒时节,宜养护肠胃,少食生冷辛辣,可适当食用海带、紫菜、菠菜、大白菜、胡萝卜、山芋等御寒食物。

  注重食疗的广州人讲究在小寒早上吃一碗糯米饭,把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吃,补心助肺,调理肾脏。

  “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

  虽然天气寒冷,但是一味“猫冬”也不可取,适当锻炼可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民谚“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小寒节气正是人们加强锻炼、提高体质的好时机。但运动应讲求循序渐进,忌大汗淋漓。散步、慢跑、做操、游泳、打保龄球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小寒大寒大日头,来年开春冻死牛”

  古时没有先进的天气预报,对于天气预测、庄稼作物的播种时辰,作物收成预计等,都是依靠祖辈们多年观察天象留下的经验。

  古人认为,小寒、大寒之寒温,即偏冷偏暖,具有指标意义。只有小寒、大寒“冻透了”,来年开春之后才能顺利回暖。民谚正有:“小寒寒,惊蛰暖。小寒暖,倒春寒。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小寒大寒大日头,来年开春冻死牛”的说法。如此说来,小编倒是希望“小寒”“大寒”能寒冷至极,这样,开春就可以暖暖的了。

  此外,小大寒时节的天气情况也可以用来预测小大暑时节的天气。湖南有民谚:“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山东也有“小寒无雨,小暑必旱”的说法,即指小寒,大寒节气时,如果没有下雪,那么小暑、大暑时天气就会干旱少雨,田间土地也会因为缺水干涸开裂,导致农作物缺水死亡,甚至颗粒无收。

  “小寒大寒,杀猪过年”

  “小寒大寒,杀猪过年。”小寒节气一到,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买年画、彩灯、鞭炮等,陆陆续续为春节做准备,浓浓的年味正扑面而来。

  (光明网 张倩)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张祝华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甘肃彩陶:了解史前先民生活的一扇窗
·打开热播历史剧里的趣知识
·节气冬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考古秦汉律令
·秦始皇当真叫嬴政吗?那赵政是谁?
·大雪诗意浓|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西汉“环保”雁鱼灯:历经坎坷的国宝
·明代北京城的隐秘轴线
·“茶叶地图”怎样画出来
·古代服饰文化“知多少”
·二十四节气从哪来,今天我们该如何保护二十四节气?
·三山五园,北京的“金名片”
·迎冬、拜冬、补冬……立冬习俗知多少?
·“立冬”美食图谱:吃饺子、炖猪蹄、存大白菜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视野
  更多
·第17届深圳文博会:科技赋能 让文化"活"起来
·在书海中沟通世界——聚焦北京图博会和北京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