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文史知识
除了屈原,还有他们与端午有渊源
华夏经纬网   2021-06-15 11:14:56   
字号:

点击进入下一页

《午瑞图》 郎世宁(清)

点击进入下一页

《画端阳景》 孙克弘(明)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每逢端午,人们第一时间想起的历史名人是屈原。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与端午习俗有关的历史名人不在少数。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翻拍)

  端午纪念屈原

  始于汉,唐代成为主流

  在我国, 端午节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自春秋战国时期就约定成俗,但当时的习俗是以驱瘟辟邪为主。把纪念屈原融入端午习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云:“五月五日,以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亦因屈原。”

  随后,人们又将端午划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和屈原联系起来。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汩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

  南朝吴均《续齐谐记》则说:“屈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人们将贮米竹筒投入水中,目的是让水中动物吃饱了,不再伤害屈原的躯体。后来的粽子便是从竹筒贮米演变而来。

  基于上述种种传闻,自唐代以后,端午节纪念屈原便成为流传最广的主流说法。

  不过,端午节作为综合各种历史文化因素的重要节日,其涉及的历史名人还有不少,并非仅仅是纪念屈原这样单一。

  “涛神”伍子胥

  划龙舟食粽子或源于他

  伍子胥一夜白头、五战破郢等故事,在戏剧舞台上已被演绎了无数次,但他与端午节的关系却鲜为人知。

  据《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自刎后,吴王夫差派人将他的尸首装入皮革袋,于五月五日投入江中。然而伍子胥的尸首却不沉没,而是“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崩岸”。当地百姓以为是伍子胥显灵,便尊他为“涛神”“波神”“伍神”。每逢夏历五月五日,众人合力划船,逆流而上,迎接“伍神”。这种习俗主要流行于钱塘江流域。

  由于伍子胥尸沉江之事比屈原投江早,有些文献认为,端午节划龙舟和食粽子的习俗源于伍子胥,而非屈原。如《荆楚岁时记》称:“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而浙东一带的历史文献,还认为五月五日吃粽子也与屈原无关:“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孝女曹娥

  其父之事故与“伍子胥”有关

  自伍子胥被尊为“涛神”后,五月五日划龙舟便相沿成习。此后不久,又发生了一件事。据《后汉书·列女传》记载:“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

  此外,东汉邯郸淳《曹娥碑》、晋《会稽典录》等也有类似记载,并说明曹娥之父所迎之“神”就是“伍君”,即伍子胥。汉安二年为公元143年,可见竞渡迎“涛神”之俗在东汉已出现。

  人们感动于曹娥对父亲的深情,每年五月五日,举行竞渡活动并投食江中,以示纪念。

  越王勾践

  以龙舟竞渡为名操练水军

  据历史文献记载,越王勾践战败被吴王软禁三年,回国后立志报仇雪耻。于是“缮甲兵,治须虑”,积蓄粮草,准备伐吴。“须虑”是当时越人对船的称呼。《越绝书》云:“越人谓船为须虑。”

  传说越王勾践把“须虑”造好后,于五月五日以“竞渡之戏”为名操练水军,而竟渡所用之船正是龙舟。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载:“竞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舟是也。”

  为何越王勾践挑此日操练水军?《吴越春秋》认为:“(龙舟)起于勾践,盖悯子胥之忠作。”意思是,越王勾践造龙舟竞渡操练水军,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传说伍子胥死于五月五日,故于此日操练水军。

  苍梧太守陈临

  因推诚至公深受爱戴

  唐代徐坚《初学记》卷四引《后汉书》云:“陈临为苍梧太守,推诚而理,导人以孝悌,临征去。后本郡以五月五日祠临东城门上,令小童洁服舞之。”

  由于陈临为官推诚至公,心系百姓,深受百姓爱戴。他卸任后,当地百姓每年五月五月至东城门举行纪念陈临的端午文化活动。此事在南北朝仍广为流传,如北齐魏收《五日诗》云:“麦凉殊未毕,蜩鸣早欲闻。……因想苍梧郡,此日祀陈君。”

  介子推

  “不生火做饭”或因他而起

  有关介子推的传说,多与寒食节及清明节有关。不知何故,后人又将五月五日一些地方不生火做饭的习俗与他联系起来。

  最早记载这种习俗的是东汉蔡邕的《琴操》:“介子绥(推)……抱木而烧死,(晋)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

  晋代陆翙的《邺中记》也说:“并州俗以介子推五月五日烧死,世人为其忌,故不举饷食。”此处的并州指今内蒙古、山西大部及河北部分地区。但宋代的《太平御览》却否认此说:“并州俗以介子推五月五日烧死,……故不举火食,非也。北方五月五日自作饮食祠神,及作五色缕,五色辛盘相问遗,不为介子推也。”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虞鹰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换个角度聊聊端午“那些事儿”
·北京历史上的人口变迁
·安阳:殷商都城,汉字之源
·《女史箴图》 千年演绎,千年传奇
·书话千年清明
·中西比较|“奇妙”的南北朝:北政制 南礼乐
·百花生日究竟是农历二月哪一天?
·“大栅栏”的“栅”应该怎么读?
·3月20日17时37分“春分”:天将小雨交春半,浅黛春山处处纱
·神话与传说中的不眠与不死
·古代天文学如何解释“二月二,龙抬头”
·鸿运当头“二月二”,专家详解“龙抬头”
·今日惊蛰:春雷响,万物长
·诗词里的元宵节: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视野
  更多
·第17届深圳文博会:科技赋能 让文化"活"起来
·在书海中沟通世界——聚焦北京图博会和北京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