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文史知识
古代天文学如何解释“二月二,龙抬头”
华夏经纬网   2021-03-15 09:23:31   
字号:

点击进入下一页

《春社醉归图》 李唐 (南宋)

  今天是3月14日,农历二月初二。

  一些标明传统节日的日历,在这一天下面写着“龙抬头”几个字。

  “二月二,龙抬头”是什么意思?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它有什么特殊的文化内涵?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翻拍)

  《史记》中有龙的传说

  很多人说, 龙抬头,不就是龙把头抬起来吗?但龙只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又有谁见过龙抬头?古人把二月二定为龙抬头的日子,显然是不真实的。

  但我们现在认为很荒唐的事情,古人却深信不疑。首先,古人认为龙是真实存在的。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朝孔甲为帝时,从天上降下两条龙,雌雄各一。孔甲不会饲养,便找到一个曾经学过养龙的人来养它们,这个人名叫刘累,孔甲为了这件事,还专门赐一个姓给刘累,称他为“御龙氏”。

  可是这个刘累其实不会养龙,没过多久,雌龙就死了。刘累把它做成一道菜,献给孔甲吃,孔甲不知是龙肉,还吃得津津有味。后来,孔甲派人来取这两条龙,刘累怕东窗事发,就潜逃了。

  《史记》在古代号称“信史”,人们纷纷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此外,在我国早期的象形字中已有“龙”字。

  《尔雅翼》中提到龙的样子

  其次,古人不仅相信世上真的有龙,还曾写下它的样子及生活习性。

  《说文解字》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宋人罗愿的《尔雅翼·释龙》说:“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因此,古人所说的“龙抬头”,其原意应是真的有一种叫“龙”的生物,抬头了。那么为什么古代有“二月二,龙抬头”一说?

  古人以为,龙的隐藏和出现是有规律的。在深秋及冬季,它藏在水中,到了春天才显露头角,春分后就飞上天空。显然,“二月二,龙抬头”之说的依据,就是基于龙的这种生活习性。

  二月二也是民间“春社”日

  唐代之前,农历二月本无节日。唐德宗时,才将二月初一定为“中和节”,有庆祝“天地和同”及“不偏不倚”之意。而设立这个节日的目的,是劝农重本和祈丰收,因二月正是天气由寒转暖、万物复苏、农事开始之际。

  故“中和节”的习俗大多与农事有关。如百官进农书、献种子,就是象征劝农重本。

  由于民间认为二月初二是“龙抬头”之日,宋代以后二月初二也是民间“春社”日,后来民间常将“中和节”与“二月二”“春社”混为一个节日,且以二月初二为节日时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等。

  与东方苍龙七宿的运行轨迹有关

  而因为不相信龙的存在,现代人对“二月二,龙抬头”的理解,与古人不同。现代学者认为,“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源于古老的天文学。

  古人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及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宿划分为二十八宿四大组,称为“四象”。

  这“四象”分别是:东方苍龙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而“龙抬头”的“龙”,是指东方苍龙七宿。

  东方苍龙七宿的七个星宿,名为角、亢、氐、房、心、尾、箕。这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的形象。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藏在北方地平线下。到了仲春时节,角宿就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而此时“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显露,故称“龙抬头”。

  这种说法,当然有它的道理,但是不是古人的原意,就很难说了。

  “二月二,龙抬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民间习俗讲究宜理发、熏百虫等,其中不少流传至今的习俗已被有些地方列入“非遗”项目。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王江莉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鸿运当头“二月二”,专家详解“龙抬头”
·今日惊蛰:春雷响,万物长
·诗词里的元宵节: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
·老北京如何过元宵节?这里真实还原当时景象
·上元之夜灯如昼
·“牛”字里的意趣
·“饺子”里的语言学
·熟语中的“年味儿”
·漫谈中国文化里的牛
·古诗词里的春节习俗:新年纳余庆 嘉节启新芳
·18日18时44分“雨水”:小楼一夜听春雨 万年如意好音来
·没想到吧,古代“吃货”们这样过大年
·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联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变化
·汉字与春节文化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视野
  更多
·第17届深圳文博会:科技赋能 让文化"活"起来
·在书海中沟通世界——聚焦北京图博会和北京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