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文史知识
“牛”字里的意趣
华夏经纬网   2021-02-22 14:41:12   
字号:

  【辛丑话牛】

  作者:杜永道(《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把“牛”等12种动物跟纪年法匹配,始于汉代,有两千年历史了,可谓一种古老的中华文化。“牛”字也在发展演化中包孕了丰富而有趣的含义。

  “牛”指人固执或执着。例如田汉话剧《关汉卿》中说:“他的牛脾气您还不知道。”其中的“牛脾气”指固执的性格。老舍的《骆驼祥子》里,虎妞对祥子说:“我真疼你,你也别不知好歹!跟我犯牛脖子,没你的好儿,告诉你!”这里的“牛脖子”也指固执。《红楼梦》第32回中,袭人抱怨:“偏生我们那个牛心左性的小爷,凭着小的大的活计,一概不要家里这些活计上的人作。”袭人说的“牛心”即“固执”。

  “牛”表示执着时常见的说法是“牛劲儿”。新闻中时见这样的说法:“牛劲儿蹚出致富路。”“这股韧性十足的‘牛劲儿’促使他在专业的路上越钻越深。”

  “牛”诙谐地指某种“大”。如用“牛力”表“力气大”,曹雪芹的爷爷曹寅诗云“万夫谁敌此牛力”;用“牛气”表“自高自大”,如“本以为他很牛气,谁知一见面发现他很平易近人”;用“吹牛”表“说大话”,如“先别吹牛,干出个样儿让我们瞧瞧”;用“真牛”表本领大,如“他一来,就把难题解决了,真牛啊”。成语“牛刀小试”指“有大本领,先在小事上试一下身手”。报纸标题“‘牛’起来的脱贫路”指“作用大起来的脱贫路”。

  “牛”指“勤恳工作的人”。“老黄牛”是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流行的“热词”。《现代汉语词典》自1978年第1版以来,各版皆收“老黄牛”,释义为“比喻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工作的人”。在新时代,“老黄牛”依然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常见诸报端——“甘做扶贫路上‘老黄牛’”等说法层见叠出。

  有的含“牛”词语颇具意趣。如“牛喘”原指牛因热而喘气,后用以比喻庶民之疾苦。这个喻义来自这样一个故事:西汉丞相丙吉出行,遇路旁斗殴死伤者,不闻不问;见别人赶的牛大口喘气,当即查询。随从奇怪,问。丙吉答:斗殴打架由地方官管;牛喘气若因天气异常,恐有大灾,须作准备。他的意思是,应管分内事。后人便用这个典故表示“恪尽职守,关心民事”。

  有的含“牛”词语容易用错。如“牛鼻子”一词,“比喻事情的关键或要害”。《辞海》举例说:“牵住敌人的牛鼻子。”其中的“牵”,常有人误写成“抓”。牵牛时抓的是牛鼻环或环上牛鼻绳,而不是用手直接抓住牛鼻子,故宜用“牵”。

  春天有个民俗叫“鞭打春牛”,意在催耕迎春、企盼丰收。现在“鞭打快牛”常用来比喻“给优秀单位或个人压担子”。现今,神州大地无数“快牛”奋力前行,“不待扬鞭自奋蹄”,奋进中始终心怀“牛劲儿”,必定“真牛”。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21日 05版)

 

责任编辑:王江莉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饺子”里的语言学
·熟语中的“年味儿”
·漫谈中国文化里的牛
·古诗词里的春节习俗:新年纳余庆 嘉节启新芳
·18日18时44分“雨水”:小楼一夜听春雨 万年如意好音来
·没想到吧,古代“吃货”们这样过大年
·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联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变化
·汉字与春节文化
·百花呈瑞 吉祥迎春
·趣读牛文化 | 喜迎牛年,一起看看传统文化里的牛有多“牛”!
·爱敬祈福牛为“擎”
·北京的“帽子城”从何而来?
·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南北方小年为啥不一天?
·即将到来的农历“牛年”现“无春”现象,不宜嫁娶?莫信!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视野
  更多
·第17届深圳文博会:科技赋能 让文化"活"起来
·在书海中沟通世界——聚焦北京图博会和北京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