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文史知识
“饺子”里的语言学
华夏经纬网   2021-02-22 13:56:38   
字号:

  作者:邢向东(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语言资源开发研究中心主任)

  “吃饺子过年”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春节年俗。“饺子”这一名称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方言和汉语史信息。仅就北方方言来说,普通话、北方官话叫“饺子”,晋语、中原官话、兰银官话的一些方言叫“扁食、角子、煮馍、煮疙瘩”,不一而足。

  宋元以前,“饺子”原本叫“角子、角儿”(最早叫“馄饨”)。元明之际,由于语音变化,北京一带把“角子”改写为“饺子”,中原官话的一些方言仍保留“角子、角儿”的称谓,另外一些北方方言则称其为“扁食”。据《汉语方言大词典》,“扁食”的叫法今天仍分布在中原官话、兰银官话、晋语等方言中。而闽南方言的厦门、漳州还用“扁食”指馄饨。

  “扁食”的来源众说纷纭。方言学家周磊曾在《说“扁食”》一文中讨论其分布和来源。蒙古语专家丁石庆指出,“饺子”在蒙古语族诸语言中基本都用近“扁食”的发音形式,但个别方言也有近“饺子”的发音形式。博士生马晓慧介绍,维吾尔语中“饺子”的说法也接近“扁食”。有人据此认为汉语北方方言的“扁食”可能是蒙古语借词。这个问题饶有趣味,笔者赞同周磊、丁石庆先生的观点,很有可能是北方民族借用了汉语的词。

  由于“扁食”“饺子”“角子”在指称对象、来源和语音上的纠葛和构词的差异,有的方言试图将它们区分开来。比如在陕北,饺子因形制和烹饪方式不同而所指不同——捏成元宝状、煮着吃的叫“扁食”;形体较大、蒸着吃的叫“饺子”;同时把比蒸饺大而形制相同的包馅儿食品叫“角子”。陕北话把带馅儿的糕捏成大饺子状,叫“角子糕”,把这种糕的个体叫“糕角儿”“糕角子”。因此,在方言地区,同样是“饺子”这一名词,但可能与普通话形同而实异。比如,陕北神木人如果要包饺子,一定会问“吃饺子还是吃扁食”。

  陕西关中方言中,“饺子”的说法更加丰富多样。其中最普遍、地道的说法是“煮馍、煮角子、角角、扁食、圪瘩(子)”,“疙瘩(子)”一般特指肉馅儿饺子。华阴还保留了饺子最早的称谓“馄饨”。

  把“饺子”叫“煮馍”,外地人大概难以理解。其实,关中人几乎把所有蒸、烤,甚至煮的面食都叫“馍”。如“蒸馍”指馒头,“花馍/礼馍”指逢年过节蒸的各种造型的馍馍,“烙馍”指烤制的发面饼,最有名的是陕西八大怪之一的“锅盔馍”,“白吉馍”指做肉夹馍的发面饼,关中名吃“泡馍”指牛羊肉带汤煮的死面饼。饺子状的“煮馍”,只是众多的“馍”中的一种而已。

  除了不同的方言形式,“饺子”的发音还蕴藏了丰富的汉语史信息。普通话的“饺子”,不少中原官话区的人说“角(jue21)子”。其语音的差异,代表了北方官话同中原官话之间的一个重要差别点:中古宕江摄入声字(注:中古韵母分十六摄,即十六类,分别用一个字来代表:果假遇蟹止效流咸山深臻宕江曾梗通。其中后面九摄包含阳声韵和入声韵)的韵母,北方官话系读ao、iao韵,中原官话系读o、uo、e、üe韵,形成整齐的对应关系。如北京话的烙(lào)和脚(jiǎo)在西安话中分别读作luo21和juo21。

  北方官话与中原官话的这种差异,最晚在元代已经形成。王力先生在《汉语语音史》中指出:“宋代的觉韵并入元代的歌戈和萧豪。”正因为元代北方官话口语中“角子”的“角”已经从读觉韵并入萧豪韵(接近今天的iao韵),同时在偏中、南、西部的官话中,它读入歌戈韵(类似今天的üe韵),为了避免读音的混淆,所以另外用一个“饺子”来记写该词。因此“饺”是后起字。

  方言中关于饺子的说法,构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语言学图画。在汉语方言中,像“饺子”这样充满着语言学信息的食品名称还有许多,值得仔细挖掘。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21日 05版)

 

责任编辑:王江莉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熟语中的“年味儿”
·漫谈中国文化里的牛
·古诗词里的春节习俗:新年纳余庆 嘉节启新芳
·18日18时44分“雨水”:小楼一夜听春雨 万年如意好音来
·没想到吧,古代“吃货”们这样过大年
·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联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变化
·汉字与春节文化
·百花呈瑞 吉祥迎春
·趣读牛文化 | 喜迎牛年,一起看看传统文化里的牛有多“牛”!
·爱敬祈福牛为“擎”
·北京的“帽子城”从何而来?
·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南北方小年为啥不一天?
·即将到来的农历“牛年”现“无春”现象,不宜嫁娶?莫信!
·立春丨律回岁晚冰霜少 春到人间草木知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视野
  更多
·第17届深圳文博会:科技赋能 让文化"活"起来
·在书海中沟通世界——聚焦北京图博会和北京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