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文史知识
熟语中的“年味儿”
华夏经纬网   2021-02-22 13:52:34   
字号:

  作者:李树新(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以春节为话题的熟语作为大众语汇,从不同侧面记录了不同时期人们迎接春节、欢度春节的精神生活和民俗风情,强化了民众的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承载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

  “忙年”

  春节熟语以年终岁首为时间节点,其主要内容之一是对“忙年”活动的记述和反映。

  一进入腊月,人们就掰着指头算日子盼年了。谚语“腊月八,银子当瓦渣”“聘不尽的姑娘,办不尽的年”等迎年谣谚,用生动简练的话语描绘着人们置办年货、美化环境、除旧布新、烹饪美食,为过年做准备的节奏和脚步。

熟语中的“年味儿”

  河南三门峡陕州区西张村镇南沟村,83岁的民间艺人员月英展示牛年剪纸作品。孙猛摄/光明图片

  “腊月八,银子当瓦渣”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概括了人们不吝惜钱财置办年货的情景。在物质匮乏的岁月,人们平时省吃俭用,可到了过年往往把一年的积蓄都拿出来去赶大集,买年货。就像清代《打糖锣》所描绘的那样:“正月里的银子腊月里关,二十一二咳放黄钱。卖香炉蜡烛台儿的满街上叫唤,画儿棚子搭满了街前,神纸摊子摆着门神挂钱,汤羊和那鹿肉野鸡,吆喝新鲜。……家家户户都要过年,请香,请蜡,蜜供,南鲜,年糕,馒头,蒸食买全。祭神的猎头羊头,包饽饽的白面,猪羊牛肉,年例长钱。”

  “聘不尽的姑娘,办不尽的年”,说的是姑娘一天不上彩轿,就要不断地添置嫁妆,而过年不到接财神爷吃年饭之前,也总有办不尽的年事。这里用衬托的修辞手段,用体认性的经验表述,把聘姑娘办喜事和迎新年放在一起,记述了淳厚、古老的风尚。

  “忙年”是让所有人都闲不住的一场大战。“年来了,是冤家,儿要帽,女要花,媳妇要裙子走人家,婆婆要糯米做糍粑,爹爹要肉敬菩萨,一屋大小都要吃他。”民间流行着许多反映“忙年”习俗的谚语,这些谚语会因为地域差别出现些许差异,但是大同小异。

  “忙年”既是在向过去一年告别,又是对新一年的憧憬,是一幅多姿多彩、仪态万千,充满温馨、祥和与生机的民俗画卷。

  美食

  辛勤的中国人总是不知疲倦地劳动着,节日就是一种劳动中断的集体安排,是享受一年劳动果实的时候。在人们长久的记忆中,过年除了“送灶”“接灶”“守岁”“祭神”“祭祖”等项目外,还意味着好吃好喝,这是对一年辛苦劳作的犒劳和补偿。《清嘉录》记载:“除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语,名曰‘年夜饭’,俗呼‘合家欢’。”清代周宗泰《姑苏竹之词》记述了年夜饭的欢乐场景:“妻孥一室话团圆,鱼肉瓜茄杂果盘。下箸频教听谶语,家家家里合家欢。”民间熟语“过小年,脚板响;过大年,砧板响”“年三十夜的灶膛——越烧越旺”“正月初一穿,三十日夜吃”“穿在嫁,吃在年”等反映的就是这样的场景。

  全国各地的春节饮食文化习俗各具特色,相关熟语也是琳琅满目。比如,因为北方很多地方过年第一顿饭必吃饺子,于是有了歇后语“正月初一吃扁食——头一遭”,相关的歇后语还有“大年初一吃饺子——只等下锅”,现在比喻准备工作早已就绪,只能放手去干。在实际使用中,歇后语往往只说前半截,“歇”去后半截,意义尽在不言中。

  再如,“餐餐有鱼,年年有余”中,叠音词使语言的节奏感鲜明,有音乐美,“鱼”跟“余”同音而不同义,语音回环,朗朗上口。“过年吃肉,添福添禄”中,“添”两次出现,反复加强了语势,使得“增加”的意思更为突出,而“福”跟“禄”不仅押韵,还平仄相对,读起来既有韵律,又抑扬起伏,悦耳动听。

  娱乐

  在享受劳动果实的同时,春节也是民众娱乐的最好时光。最能体现“年味儿”的就是燃烟花放爆竹。放鞭炮是旧时家家户户过年的必做之事,“三十晚上的爆竹铺——有多少卖多少”“大年三十的烟火——万紫千红”“大年初一头一天,鞭炮声声响连天”“过大年放花炮,穿新衣戴新帽”“过年不放炮,妖魔鬼怪到”“炮仗放的响,粮钱年年长”说的都是这一习俗。

熟语中的“年味儿”

山东青岛的一位市民在瓷器上描绘五牛图。张进刚摄/光明图片

  其他的娱乐形式也在民众口耳相传中流传下来:“杨柳青,放空钟。杨柳活,抽陀螺。杨柳发,打尜尜。杨柳死,踢毽子”,说的是年前年后玩耍陀螺、空竹和踢毽子的游戏活动;“正月鹞,二月鹞,三月放个断线鹞”,指的是放鹞灯的活动;“年三十晚唱梆子腔——真红火”“三十晚上说大书——讲的讲,听的听”“五天年,三天戏”,说的是年底正月唱戏听戏的习俗;“男女老少荡秋千”“车幺妹,采莲船,扎好龙舟好闹年”,记述的是春节荡秋千、划龙舟的习俗。

  谚语也好,歇后语也好,或对比,或映衬,或押韵,或反复,活泼生动、朗朗上口的表达形式让话语变得既悦耳动听又便于记识传播。

  团聚

  春节蕴含“渴望团圆”的情感,合家团聚是春节最鲜明的生活模式和文化传统。“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穷年富年,求个团圆”“三十晚上吃团年饭——人齐话圆”“正月十五卖元宵——抱成团”成了的春节熟语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异地居住工作、打拼忙活的人,外出的家人或子女,甚至海外游子,常常带着亲情的召唤和期盼,赶在除夕前返回家来,这是中国社会祖祖辈辈形成的家庭认同感和归宿感使然。当然,由于天气、交通、工作等的原因,许多人会在外地过春节或旅游过节,今年因为疫情防控,就地过年更是成为常态。应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节习俗也在出现变化、简化的趋势,但不论怎么变,亲情友情是割不断的。

  在民间,大年初一,晚辈要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邻里亲友见面也要互道祝福。“正月初一起得早,磕头拜年吃水饺”“新正拜年,走千家不如坐一家”“入年卦,讲好话”“有老敬老,有小敬小”“拜年无大小”“先拜伯叔,后拜同族,再拜街坊”“拜年,拜年,拜点糖甜甜”,这些熟语讲的是拜年的热闹场景,言简意赅又通俗易懂,质朴平实又蕴藉深远。

  拜年时更加常见的祝福语是四字格,“恭贺新春”“一帆风顺”“四季平安”“五福临门”,表达了朴实而真诚,简单而美好的祝愿,浓缩、凝聚、孕育着我国各族人民追求仁爱和睦、和谐幸福的文化基因和文化精神。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21日 05版)

 

责任编辑:王江莉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漫谈中国文化里的牛
·古诗词里的春节习俗:新年纳余庆 嘉节启新芳
·18日18时44分“雨水”:小楼一夜听春雨 万年如意好音来
·没想到吧,古代“吃货”们这样过大年
·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联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变化
·汉字与春节文化
·百花呈瑞 吉祥迎春
·趣读牛文化 | 喜迎牛年,一起看看传统文化里的牛有多“牛”!
·爱敬祈福牛为“擎”
·北京的“帽子城”从何而来?
·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南北方小年为啥不一天?
·即将到来的农历“牛年”现“无春”现象,不宜嫁娶?莫信!
·立春丨律回岁晚冰霜少 春到人间草木知
·今日立春: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视野
  更多
·第17届深圳文博会:科技赋能 让文化"活"起来
·在书海中沟通世界——聚焦北京图博会和北京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