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文史知识
今日立春: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
华夏经纬网   2021-02-03 10:08:38   
字号:

    韦衍行

    今天,我们迎来了节气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群芳谱》曰:“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随着立春的到来,新一轮的二十四节气将开启。历经冬日的蛰伏,万物都将重新焕发生机,一切美好也将渐次绽放。

    东风送暖 梅花合让柳条新

    我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侯东风解冻:春风自东而来,大地开始解冻,万物开始复苏;二候蛰虫始振:蛰藏之虫,因气至而皆苏动之矣;三候鱼陟负冰:鱼当盛寒,伏水底而逐暖,至正月阳气至,则上游而近冰,此时水面上的冰块好像被鱼“背着”浮在水上,故曰“负”。

马远(南宋) 《山径春行图》

    元稹将这三候融入到《咏廿四气诗·立春正月节》一诗中。“春冬移律吕,天地换星霜。冰泮游鱼跃,和风待柳芳。早梅迎雨水,残雪怯朝阳。万物含新意,同欢圣日长。”全诗欢快明亮,表达了作者对于春天来临的期待之情,也寄托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良好祝愿。

    我国幅员辽阔,对于大部分地区来说,立春其实只是奏响了春的序曲。此时虽阳气渐升,但阴寒未尽,还处于冬寒向春暖过渡的时期。“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也不时出现。

    张九龄在《立春日晨起对积雪》中就写道:“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王镃《立春》诗亦云,“泥牛鞭散六街尘,生菜挑来叶叶春。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虽然天气还是很冷,可是立春到了,天气就要转暖了,青竹、梅花这些不畏寒的植物长得更欢、开得更盛,播种五谷的日子就要到来了。

    雪霁春归 便觉眼前生意满

    立春节气拉开了春天的序幕,承载着中国人的美好希望。“诗家清景在新春”,文人墨客历来喜爱咏春,留下了许多以此为主题的诗词。

    唐代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便是其中颇负盛名的一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如同水墨画家挥洒着画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遥看近却无”的青青之痕;而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增添了一层朦胧之美。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宋代诗人张栻在这首《立春偶成》中捕捉大地回春景象,眼光敏锐,诗语生动。最后一句“东风吹水绿参差”以绿波荡漾把视野引入水天相接的境界,给人以开朗畅快的感觉,激励人们积极向上,悠然自得的同时又有无穷遐思。

周之冕(明)《杏花燕子》

    除此之外,白居易《立春日酬钱员外曲江同行见赠》描绘了“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的早春美景。苏轼被贬海南时,仍写下满怀热情的咏春词:“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春日的无限生机也激起了范成大的诗兴,“竹拥溪桥麦盖坡,土牛行处亦笙歌。麴尘欲暗垂垂柳,醅面初明浅浅波”写出了早春时期的农村景观——垂柳吐芽,河水泛波,春日的灵动气息跃然纸上。

    “打春”“咬春” 迎新纳吉祈丰年

    “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国古代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迎春活动,也因此流传下许多习俗,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打春”和“咬春”。

    打春,指用鞭子抽打泥土做的春牛,祈愿新的一年五谷丰登。相传打春的风俗最早来自皇宫,西周时期“周公始制立春土牛”,宋代“自京都至各州县俱于衙前陈列土牛”,清代《燕京岁时记》中也记载:“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春天到了,人容易犯春困,牛也会懒洋洋,挥鞭一打,象征着把人和牛的懒惰都打走,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以祈丰年。

    咬春即在立春这天吃春饼、春卷、萝卜等食物,祈求身体健康。一个“咬”字,道出节令的众多食俗。杜甫曾在《立春》一诗中写道,“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可见唐代已有立春做“春盘”的习俗,将韭菜、春饼等置于盘中作为食品,寓迎新之意。咬春也是古人的食疗养生法。立春之后,天气由寒转暖,萝卜、韭菜等食材有辛甘发散之效,利于生发和保护阳气。《燕京岁时记》亦云:“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王江莉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立春:暖烟轻逐晓风吹
·冲上热搜的“福”和“褔” 到底谁来拜大年
·辛丑年要来了,属相究竟从啥时候开始算?
·汉简里的腊八节
·无闰月牛年将至 农历辛丑年仅354天
·“大寒”邂逅“腊八” 宁夏妈妈“节气红包”成新时尚
·今日大寒 | 松竹不凋初心在,傲梅盛开迎春来
·腊月风和意已春!一起寻找腊八节里的文化年味
·腊八节的由来与朱元璋有关?它的习俗不只有喝粥
·腊八节,粥可温,疫可逐
·小书院|邀心上人赏月,咋说才能显得特有格调?
·看,这就是古人的皮带扣
·北京古观象台:追日问天五百年
·从民谚看小寒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视野
  更多
·第17届深圳文博会:科技赋能 让文化"活"起来
·在书海中沟通世界——聚焦北京图博会和北京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