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文史知识
腊月风和意已春!一起寻找腊八节里的文化年味
华夏经纬网   2021-01-20 09:40:30   
字号:

    俗话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每到农历腊月初八,人们便知道春节的脚步近了。今年,腊八正好遇上节气大寒。民谚有云:“腊八遇大寒,三白定丰年。”寓意此时下雪将带来丰产丰收的好兆头。

白羽平《雪塬》。来自人民网书画频道“人民美术馆”

“两乡侈各健,一粥喜遥同。”在我国许多地区,人们都会在腊八节这天喝一碗热乎乎的腊八粥,不同地区还有泡腊八蒜、吃腊八面和晒腊八豆腐等食俗。一项项“仪式感”十足的腊八习俗为人们带来了浓浓的年味儿。

    由来:新旧交替 逐疫迎春

手捧一碗腊八粥,在享受节日美食、感悟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不禁疑惑:腊八节是怎么来的?为何要在这天喝腊八粥呢?

在古代,“腊”字有三层含义:一是“腊者,接也”,寓意新旧交替;二是“腊者同猎”,指奉上猎物祭祖敬神;三是“腊者,逐疫迎春”,寓意攘除灾祸、迎接新春。古人有岁末“腊祭”的习俗,东汉应劭所著的《风俗通义》记载:“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即在年末用猎物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祈求来年五谷丰登、阖家平安。举行腊祭的日子便被称为“腊日”。

起初,腊日并不固定。汉代腊日被确定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说故事为腊日增添了新的含义,同时也将其日期固定在腊月初八。南北朝学者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中便有“十二月八日为腊日”的记载。

关于腊八粥的来历也有很多种说法,如“赤豆打鬼”可以祛疫迎祥的传说,纪念释迦牟尼悟道成佛的煮粥敬佛活动,用杂粮豆果煮成“大家饭”以示对岳飞的纪念以及教育后辈勤俭持家、节约粮食的典故等。历经数代传承演变,腊八节与腊八粥合为一体,成为家喻户晓的传统节日和食俗。

文化:年味渐浓 万象更新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时至岁末,腊八节预示着人们即将迎来万象更新的春天。在古人描写腊八的诗篇中,常以节日赠粥的习俗、日渐浓郁的年味和对春天的展望等为主题。

腊八节这天一大早,宋代诗人王洋便收到了邻人赠送的一碗腊八粥。热粥不仅驱除了雪后的寒冷,还让他诗兴大发,作诗描述了那时腊八粥里常见的食材:“栗桃枣柿杂甘香,菱椇芝栭俱不录。”在陆游的眼中,腊月已经带上了风和日丽的春意,腊八粥让他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氛围,眼前的风物气象也为之一新,于是他写下了“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的诗句。“岁登通蜡祭,酒熟醵村翁……村村闻赛鼓,又了一年中。”明代诗人李先芳的《腊日》以人们争相购买新熟酒的景象和街头巷尾都能听到的赛鼓声,烘托出了古代腊日的热闹与祥和。

开禧二年(1206年)冬,南宋抗金将领赵万年在面对20万金军压境时死守襄阳,直到有人端来了一碗腊八粥才知道“腊八是今辰”。他率万余守卒顽强抵抗,坚守90余天才确保城得以全、围得以解。重读“不为主人供粥饷,争知腊八是今辰”这一句诗,不仅可以读出那时战况之紧急,更可以感受到国家安宁、阖家团圆的来之不易。

食俗:暖粥相赠 古今传承

“开锅便喜百蔬香,差糁清盐不费糖。团坐朝阳同一啜,大家存有热心肠。”腊八节这天,喝一碗由米、麦、豆、果、蔬等食材熬制的腊八粥是我国很多地区的节日习俗。在俗语中,浓稠的腊八粥还肩负着把冻掉的下巴粘起来的“重任”。

其实,腊八食粥的习俗不仅传播范围广泛,历史也非常悠久。早在宋代,文学家孟元老便在《东京梦华录》中详细介绍了腊八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那时,腊月初八“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的习俗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

除了腊八粥,我国各地还保留着许多腊八节的特色食俗。在华北地区,人们有在腊八这天泡“腊八蒜”的习俗,腊八蒜成品色如翡翠、味道酸辣爽口,配上年饺子正好;在西北地区,人们会吃一碗臊子鲜香、面条劲道的“腊八面”度过迎年佳节;在安徽黄山黟县,人们则会在腊八前后晒起“腊八豆腐”,豆腐黄润如玉、咸中带甜,被人们誉为“素火腿”。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八一过,紧接便是小年,年味儿一天浓似一天。自腊八至除夕,人们在这二十多天里除旧尘、割年肉、添新衣、蒸馒头等,井井有条地“忙年”,为迎接新春佳节做足准备。

孟丽媛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王江莉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腊八节的由来与朱元璋有关?它的习俗不只有喝粥
·腊八节,粥可温,疫可逐
·小书院|邀心上人赏月,咋说才能显得特有格调?
·看,这就是古人的皮带扣
·北京古观象台:追日问天五百年
·从民谚看小寒
·甘肃彩陶:了解史前先民生活的一扇窗
·打开热播历史剧里的趣知识
·节气冬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考古秦汉律令
·秦始皇当真叫嬴政吗?那赵政是谁?
·大雪诗意浓|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西汉“环保”雁鱼灯:历经坎坷的国宝
·明代北京城的隐秘轴线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视野
  更多
·第17届深圳文博会:科技赋能 让文化"活"起来
·在书海中沟通世界——聚焦北京图博会和北京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