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文史知识
《长恨歌》里的骊宫现身:唐玄宗杨贵妃爱情故事发生于此?
华夏经纬网   2020-09-30 08:54:05   
字号: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9月29日电(记者 宋宇晟)近日,考古人员对唐华清宫朝元阁遗址建筑群进行了发掘和清理。考古发掘证实其为唐代华清宫骊山禁苑内规模最大的建筑群,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唐代高台建筑遗址。

  这座建筑有什么故事?这里就是《长恨歌》中的“骊宫”吗?

朝元阁遗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高处入青云的温泉宫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这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绘的骊宫。今天读来,这座宫殿仿佛仙境一般——高耸入云,其间还演奏着“仙乐”。

  很多人会好奇,盛唐的骊宫真的是这样吗?

  华清宫修建于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当时名叫汤泉宫。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改名温泉宫。

  从其早期的名称就可看出,骊宫与温泉密切相关。

  骊山脚下因温泉涌出地表,秦、汉、北魏、北周、隋相继营造屋宇,建成著名的温泉浴场。入唐之后,唐太宗将骊山温泉改建为专供皇帝沐浴的离宫。

  天宝五载(公元746年),唐玄宗诏令房琯创修骊山禁苑,华清宫和唐王朝就此迎来极盛时期,此次发掘的朝元阁即营建于此时。

  事实上,一直到唐玄宗天宝六年(公元747年),这里才被命名为华清宫,取其“温泉毖涌而自浪,华清荡邪而难老”之意。同时,唐玄宗也在此大兴土木,使其成为几乎包骊山的一组庞大建筑群。

  这座皇家离宫建筑一方面供奉道教始祖老子;另一方面兼具园林游赏的属性,是骊山上的最佳观景点,朝元阁则可俯瞰华清宫城和临潼县城。

点击进入下一页

戏曲作品中的唐玄宗与杨贵妃。芊烨 摄

  唐玄宗与杨贵妃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如今的人们一提起华清宫,总会联想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大概就源于《长恨歌》中的这段描写。

  史籍记载,唐玄宗几乎每年十月都要出游华清宫,岁尽始还长安。

  有文献统计,从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到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的41年间,玄宗先后出游华清宫36次。其出游华清宫往往场面宏大,百官府署偕行。

  华清宫也成为了那段时间大唐最为奢盛的离宫。而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宋代《唐语林》记载,骊山华清宫,天宝中,植松柏遍满岩谷,望之郁然。朝元阁在北岭之上,最为崭绝。次南,即长生殿。殿东南,汤泉凡一十八所。

  今天,考古工作者已在华清宫遗址内发掘出莲花汤、海棠汤、星辰汤、太子汤、尚食汤等遗址。据说,其中的海棠汤就是杨妃赐浴汤。

  而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华清宫往往与承平日久、疏于朝政的唐玄宗联系在一起,同时也承载着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唐代板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唐玄宗之后的华清宫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自安史之乱起,大唐政局动荡。

  当时被视为“红颜祸水”的杨贵妃死于马嵬坡,而华清宫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唐玄宗以后的唐代皇帝已经很少出游华清宫。

  甚至,有记载显示,唐宪宗曾想出游华清宫。大臣们却以此地与安史之乱爆发关系密切为由多次阻拦。

  到了大历二年(公元767年),鱼朝恩为建章敬寺拆毁了华清宫楼榭。此后的华清宫日渐破败。

  中晚唐帝王鲜少游幸华清宫,朝元阁随之渐趋衰朽,最晚至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彻底塌毁。当时有文献记载,“汤所馆殿,鞠为茂草”。可见已是一片荒草丛生的景象了。

  此后的王朝也曾在原址上重建,但其繁盛程度已远不及唐玄宗时。此后更是逐渐湮没在历史中。

  上世纪80年代,临潼县政府在修建“贵妃亭”时发现了唐华清宫汤池遗址。经多年发掘清理,唐代盛极一时的华清宫渐渐重新出现在世人眼前。(完)

  参考资料:《唐长安城风景区的地理特征》《唐华清宫汤池遗址第一期发掘简报》《唐代华清宫的盛衰》

 

责任编辑:王江莉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秋分到!为啥此时要吃秋菜、竖鸡蛋?
·上溯两千年 同饮桂花酒
·“从来简俭是家风” 古人如何节俭过日子
·又是一年教师节 看古人如何尊师重教
·白露节气到!为何要饮“白露茶”、吃龙眼?
·为何立秋后有“处暑”? 为啥吃鸭子、出游迎秋?
·立秋吃啥?跟着这份攻略去尝一尝
·立秋也要有仪式感!西瓜、红烧肉吃起来
·品味“点茶”之美
·什刹海名由何来?
·六月初六“洗晒节”,有什么有趣的习俗?
·舌尖上的大暑节气:为何要吃荔枝、“喝暑羊”?
·长达40天“加长版”三伏天来了!头伏为啥吃饺子?
·书刀在手,文人岂无缚鸡之力?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视野
  更多
·第17届深圳文博会:科技赋能 让文化"活"起来
·在书海中沟通世界——聚焦北京图博会和北京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