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文化信息
非遗传承人守艺抗疫 灯火里定格温情感动
华夏经纬网   2021-09-27 16:09:59   
字号:

非遗传承人守艺抗疫灯火里定格温情感动

两盏采用传统宫灯造型的彩扎灯定格着抗疫一线的动人画面。 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泉州9月27日电 (孙虹 吴秋瑜)防疫物资捐赠、“逆行”身影、手写请战书……在泉州花灯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林伟忠的工作室内,两盏采用传统宫灯造型的彩扎灯尤为醒目。浅色系的绸布上,一张张红色刻纸十分显眼,每一张刻纸就是一幅小画,定格着抗疫防疫一线的温情与感动。

  历史悠久的泉州花灯,以独有的刻纸、针刺工艺和料丝镶装技艺闻名海内外,是南方花灯的典型代表,2006年入选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刻纸是制作花灯中最难的一个步骤,非常考验耐心和工艺。 受访者供图

刻纸是制作花灯中最难的一个步骤,非常考验耐心和工艺。 受访者供图

  在闽南语中,“灯”与“丁”谐音,泉州花灯寓意人丁兴旺,有迎接光明之意。这也正是林伟忠用花灯致敬防疫一线工作人员的用意所在,“希望疫情早日退去,大家都能平平安安。”

  自本轮福建疫情发生以来,民众同心抗“疫”,为爱发声。林伟忠以此为主题,创作了三盏主题花灯,一幅幅全民抗击疫情的生动画面,在精美花灯上呈现。

  走进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许厝埕13号的泉州工艺美术厂,林守明、林伟忠父子的花灯艺坊就藏于其中。推门而入,俨如走进一座花灯博物馆,各种造型、色彩鲜艳的花灯摆满其间,墙上还挂着不少剪纸画、雕刻等作品。

每一张刻纸就是一幅小画,是花灯的主要装饰。 受访者供图

每一张刻纸就是一幅小画,是花灯的主要装饰。 受访者供图

  “疫情发生后,我看了很多报道,深受感动,加上收到邀约录制电视节目,我就想创作抗‘疫’主题花灯。”林伟忠告诉记者,近期他一共创作了三盏花灯,其中两盏为彩扎灯,一盏为针刺无骨花灯,“我想以花灯这一艺术形式向每一位在防控一线默默付出的人表达敬意”。

  “彩扎灯的制作工序并不复杂,但是扎骨架是一项体力活。”林伟忠介绍,两盏彩扎灯分别采用竹子、铁丝搭设骨架,要让这些“硬”材料变“软”,化为各种造型,需要技巧与气力。“我父亲林守明已经70多岁了,但手艺并没有放下,这次是他一起帮忙扎好了骨架。”

  扎骨架、贴绸布、贴花边、挂灯穗……制作花灯的每一步,都考验耐心和工艺,但最难的还是刻纸。“我采用的是铝箔纸,质地很软,有些线条比较细,不小心断了就只能从头再来。”林伟忠说,这两盏彩扎灯一共有6张刻纸图,人物较多,点缀花朵、星形等元素,细节丰富,十分考验技艺。

造型宛如绣球的针刺无骨花灯,每一面都有一张画和字。 受访者供图

造型宛如绣球的针刺无骨花灯,每一面都有一张画和字。 受访者供图

  最令人瞩目的当属那盏针刺无骨花灯,造型宛如绣球,灯光亮起,通体璀璨。在灯光映射下,一幅幅抗击疫情的动人画面,搭配“加油”“抗疫”“奉献”“信念”等字样,十分醒目。

  “这盏绣球灯共有12个面,每一面都有一张画和字,底下还刺有‘共克时艰’的字样。”林伟忠说,这盏灯糅合针刺、刻纸技艺,也是他和父亲共同设计制作的。

  自去年疫情以来,花灯遭遇滞销,但林守明、林伟忠父子仍然坚持制作,从“手艺人”变成“守艺人”。“待到疫情消散时,希望这三盏花灯将有机会得以展示,迎接五湖四海的游客,将泉州花灯艺术发扬光大。”林伟忠如是说。(完)

 

责任编辑:王江莉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2021“旅游两会”在贵州铜仁开幕
·分会场“花开全城” 秀文化“软硬结合”
·“见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涉藏金石文献展”开幕
·百年考古 文化北京——2021首届北京公众考古季正式启动
·2021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节开幕
·创新引领,激活文化产业新动能
·税费优惠赋能文化产业“轻装快跑”
·温润初心 检视初心 践行初心
·国家文物局成功从美国追索12件文物艺术品 整体划拨西藏博物馆
·武汉博物馆进地铁开通历史文化专列
·中国兵马俑开启全球数字巡展
·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出版座谈会召开
·全国文物援藏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本届北影节电影市场签约总额再创新高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视野
  更多
·第17届深圳文博会:科技赋能 让文化"活"起来
·在书海中沟通世界——聚焦北京图博会和北京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