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文化信息
102座博物馆:河南洛阳“东方博物馆之都”芳容初显
华夏经纬网   2021-05-19 09:22:48   
字号:

102座博物馆:河南洛阳“东方博物馆之都”芳容初显

    图为张建洛展示自己收藏的黑胶唱片 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洛阳5月18日电 (记者 韩章云)706万常住人口、102座博物馆,每10万人拥有1.44座博物馆……当下,河南洛阳“东方博物馆之都”建设已初具规模。林林总总的博物馆,是十三朝古都洛阳盘活文化资源、让历史为城市代言的实践。

  为了迎接5·18国际博物馆日,朱晓辉已经忙了有一段时间,他是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执行馆长。“我们专门策划了‘红色报刊文献展’,将收藏的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报纸、期刊、文献向公众展出,展览将持续至国庆节后。”

图为洛阳百年留声博物馆 受访者供图

图为洛阳百年留声博物馆 受访者供图

  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是一座由民营资本创建的历史类专题文字博物馆,像这样的博物馆洛阳还有很多。

  漫步在洛阳的街头巷尾,一抬头或许就能与一座博物馆不期而遇,它们或以某个遗址、某种技艺、某个人物、某段历史为主题,可能规模不大,但方寸之间总能让人从中窥见这座城市的厚重。

  据洛阳市文物局数据,洛阳全市博物馆总数已达102座,其中国有博物馆49座,非国有博物馆53座,各类博物馆年均接待的观众近1000万人次。

  早在2018年,洛阳就出台了《关于建设“博物馆之都”工作的实施意见》,短短几年,“东方博物馆之都”芳容初显。在洛阳市文物局局长余杰看来,洛阳与博物馆有着天定的缘分。

  “洛阳是历史文化名城,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全市现有世界文化遗产3项、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5处,可移动文物近42万件(套),不可移动文物9000余处。”余杰表示,丰富的历史遗存为洛阳打造“东方博物馆之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此基础上,洛阳充分利用大遗址活化利用工程、历史街区、历史旧址等现有的文化资源来建设博物馆。例如依托定鼎门和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建设了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和应天门遗址博物馆;依托涧西工业遗产建设了东方红农耕博物馆。

图为观众参观洛阳百年留声博物馆 受访者供图

图为观众参观洛阳百年留声博物馆 受访者供图

  洛阳的博物馆群,民营博物馆占了半壁江山,且绝大部分免费对公众开放。调动社会力量建设博物馆,是洛阳的一大特色。

  位于洛阳幼儿师范学校内的洛阳百年留声博物馆,是一家专门展示影音史料的民营博物馆,因小众的分类成为网红打卡地。

  张建洛是这家博物馆的创始人,2015年他把自己近四十多年的收藏拿出来与公众分享。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参观者聊藏品背后的历史,是他日常最大的乐趣,“能帮大家回顾历史、了解过去,就是我创办博物馆的价值所在。”

  此外,洛阳还充分调动了行业部门、高校和民间力量,推动行业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的快速发展。洛阳新闻博物馆、客家之源纪念馆等行业博物馆、洛阳围棋博物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相继建成开放。

  正是有了这些民间力量的加持,洛阳形成了主体多元、特色鲜明、类别丰富是博物馆群。

  数量有了,洛阳也在下大力气提升博物馆的品质。

  为破解博物馆文博专业人才短缺的难题,近两年,洛阳引进考古、文物修复、科技保护等方面的专业人才100余名。针对讲解员队伍不稳、青黄不接的现状,当地出台新的政策,对获得全省讲解大赛一等奖以上的优秀讲解员,利用洛阳市特殊人才绿色通道,优先解决事业编制。

  与此同时,洛阳也加紧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搭建“云游东方博物馆之都”线上展览平台,29项线上虚拟展览、242条文物和历史文化语音(视频)讲解已经上线,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各博物馆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如今“东方博物馆之都”成为洛阳新的城市名片。“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我市各博物馆接待游客量更是突破了40万人次。”余杰介绍说,博物馆群已极大地带动了洛阳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完)

 

责任编辑:张祝华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首届“文新论坛”举行 聚焦文化产业发展
·追迹芮国踪影:230余件文物串联西周“往事”
·博物馆数字化,要重视公众体验
·“汉典重光”首批实现海外20万页中文古籍“数字化回归”
·第11个5·19中国旅游日 追溯元代旅行家汪大渊足迹
·网端再造“新敦煌” 千年古迹拥抱数字化
·浙江嘉兴:学生用时装作品向青春致敬
·中国·绍兴(上虞)第五届孝文化节将启 传世中华孝德
·非洲蝶翅画名家作品上线宁波 以蝶冀望多元文明互鉴
·专访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港式角度重新演绎紫禁城
·红山文化首次完整“走进”中原 揭秘史前祭祀文明
·国际博物馆日来临,这些珍宝的故事你了解多少?
·国际博物馆日|踏上奇妙之旅 探索博物馆未来
·喜迎国际博物馆日 博物馆大展知多少 图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视野
  更多
·第17届深圳文博会:科技赋能 让文化"活"起来
·在书海中沟通世界——聚焦北京图博会和北京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