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文化信息
博物馆数字化,要重视公众体验
华夏经纬网   2021-05-19 09:16:09   
字号:

  数字化,要重视公众体验(新语)

  博物馆既要拥抱变化,也不能陷入“唯技术论”,忽视技术应用中的公众体验,更不能人为抬高技术门槛,将部分公众拒之门外

  可移动3D打印数字化技术1∶1复原云冈石窟第十二窟;黄河沿线九省份博物馆开展“云探国宝”在线直播;苏州博物馆推出“再造云课堂”在线教育体系……近年来,我国各地博物馆纷纷加快数字化建设,不仅在展陈形式、文物保护等方面迭代更新,更推动了博物馆管理、保护及运营理念的革新,助力博物馆转型升级。

  博物馆的数字化生存,是博物馆与数字技术的全方位、多层次有机融合,体现在博物馆运营管理,藏品保护传承与挖掘阐释,以及展览陈列、公众教育等诸多方面。

  博物馆的数字化生存,构建在智慧管理体系之上。通过数字化联通,博物馆得以形成以信息流为纽带的新运作模式。近年来,国家文物局推行智慧博物馆建设,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构建集保护、管理和服务为一体的智慧体系。比如,通过藏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不仅对文物本体和环境实现远程实时监测,还可以对每件藏品的登录调用、保护修复等信息进行全流程溯源。

  博物馆的数字化生存,体现在对藏品的保护传承与挖掘阐释上。数字化技术让文物信息采集和长期保存成为可能。由藏品数字信息编织成的“知识图谱”不仅具有可持续性,还可以通过知识再挖掘,为深度研究提供可能。

  博物馆的数字化生存,也为观众走近文物架起了一座桥梁。观众可通过交互式展陈、个性化导览等获得互动式与沉浸式体验,更直观、深入地感知文物背后的历史与内涵。“云展览”则可以让观众足不出户感受博物馆的魅力,拓展博物馆的观众群体。据统计,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各地博物馆推出2000余个线上展览,吸引超50亿人次浏览。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博物馆既要拥抱变化,也不能陷入“唯技术论”,忽视技术应用中的公众体验,更不能人为抬高技术门槛,将部分公众拒之门外。

  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连接过去、当下与未来的重要公共文化场所。当前,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方兴未艾。用好用足技术优势,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满足公众文化需求,博物馆才能成为更具吸引力的文化空间,优秀传统文化也将获得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作者为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18日 13 版)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张祝华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汉典重光”首批实现海外20万页中文古籍“数字化回归”
·第11个5·19中国旅游日 追溯元代旅行家汪大渊足迹
·网端再造“新敦煌” 千年古迹拥抱数字化
·浙江嘉兴:学生用时装作品向青春致敬
·中国·绍兴(上虞)第五届孝文化节将启 传世中华孝德
·非洲蝶翅画名家作品上线宁波 以蝶冀望多元文明互鉴
·专访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港式角度重新演绎紫禁城
·红山文化首次完整“走进”中原 揭秘史前祭祀文明
·国际博物馆日来临,这些珍宝的故事你了解多少?
·国际博物馆日|踏上奇妙之旅 探索博物馆未来
·喜迎国际博物馆日 博物馆大展知多少 图
·百集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启播 讲述建党百年故事
·“有意义的瞬间”凝缩建党百年
·《闪闪发光的你》打造“95后”奋斗图鉴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视野
  更多
·第17届深圳文博会:科技赋能 让文化"活"起来
·在书海中沟通世界——聚焦北京图博会和北京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