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文化信息
古书画修复:学院制教育是大势所趋
华夏经纬网   2021-05-18 09:38:08   
字号:

  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古书画保护专项基金近日举办了设立仪式。据了解,该基金将致力于古书画、壁画、碑等文物的修复与数字化保护,推动古书画保护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与人才培养,加强海外流失文物的追溯与保护,促进文化的交流与推广。

  历代书画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有形的物质空间记录着古人对世界的感知与精神诉求,展示着民族特有的生命印记与成长轨道。但随着时间流逝,或因保存不当,古书画作品难免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与侵蚀,无论是博物馆收藏的书画作品,还是民间的私人藏品都面临保护与修复的难题。

  在古书画保护专项基金设立仪式上,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导师陆宗润深有感触,“古书画修复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问,这在过去只被看作是一门手艺,如今修复不仅是一门手艺,我们正在逐渐建立起它的理论。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只能解决技术问题,不能得出科学的方法,也缺乏艺术审美。只有懂得绘画书法,才能修出作品原本面貌,体现精气神。这些师傅带徒弟满足不了,所以学院制教育是大势所趋”。

  据参加这次仪式的专家介绍,虽然近些年来书画修复行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第一,虽然一些规模实力雄厚的公藏单位具有业内领先的修复技术与修复经验,但更多地方博物馆,特别是市级、县级博物馆和一些私人博物馆,无法保证最基本的书画保护与修复专业人员设置,也缺乏相应的硬件设施。第二,目前古书画修复人才仍无法满足需求。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全国官方博物馆中从事古书画装裱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过400人左右,远远难以满足古书画的保护修复需求,这使得大批的古书画得不到相应的保护和修复。第三,中国有很多优秀的古书画作品流落海外,这部分藏品的保护修复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存藏单位的重视程度和能力水平。虽有少量博物馆能够较好地保护和修复中国古书画,但很难真正做到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去保护和修复,更不用说在修复和保护古书画方面得不到经费保障的博物馆了。

  针对这些问题,陆宗润表示,培育更多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是解决国内行业发展壁垒的关键措施。近几年有院校开设相关专业,推动古书画由传统的师徒带教式向学院制教育形式转变,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待加强。可通过聘请校外导师,设立课外训练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技术指导和实践操作机会。对于藏在海外的书画作品的保护和修复,可以考虑在基金会内成立相应部门,为国内有修复能力的机构和海外有需求的书画作品存藏部门搭建合作的渠道,努力实现互利共赢。

  对此,故宫博物院古书画修复副研究馆员王红梅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首先是对古书画的抢救式保护,优先修复破损严重的、珍贵的文物,无论是官方博物馆、民间私人博物馆或者个人收藏的书画作品。其次,在人才培养方面,一些博物馆内部存在断层问题,修复人员青黄不接,很多优秀的修复专家已经退休,而青年修复人员的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行业人员的培训,促进两者的交流互动。另外,书画修复的院校人才培养一直很不错,但是对于社会上古书画修复的私人从业者来说,他们一直坚守在修复领域,却没有得到重视和认可,想要提高技术却苦于没有门径。如果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可以为他们提供培训提升和专业评定的平台,修复人才短缺的困境可以得到很好的缓解。对于业余书画修复爱好者而言,他们虽然不以此为职业,但是对书画修复有兴趣,可以举办书画修复业余班或者成立修复协会,普及修复知识。最后,就弘扬与继承而言,一是增强社会群体的互动性,比如院校、博物馆之间的交流活动,为院校学生开展课外讲座,增强修复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增加博物馆内部的古书画修复展示;二是将古书画修复作为科普实践,扩展到中小学的研学活动、社区老年大学中去,为古书画修复与保护提供多学科交流的平台。

  (本报记者 殷燕召 本报通讯员 滕贤慧)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王江莉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小书院 | 旅游选哪不后悔?这些博物馆最“心水”
·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 北京地区博物馆推百余项展览
·故宫主题邮票特展今起在斋宫展出 故宫文物让邮票“活了”
·《觉醒时代》展开历史画卷 “心有所信”唤醒集体回忆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会徽发布 如同一幅传统中国画
·文博青年专家共聚谈使命和担当
·海外华媒探访广元昭化古城 追忆三国历史
·青海展映百部优秀影片
·百集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启播
·重申战争审判的遗产和意义 “纪念东京审判开庭7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山西传媒学院接连引入重磅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粤剧电影《白蛇传·情》提前点映 受年轻人热捧
·长株潭区域博物馆联盟成立 40家三市博物馆加入
·乡村振兴题材电影《在河之洲》杀青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视野
  更多
·第17届深圳文博会:科技赋能 让文化"活"起来
·在书海中沟通世界——聚焦北京图博会和北京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