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文化信息
《觉醒时代》展开历史画卷 “心有所信”唤醒集体回忆
华夏经纬网   2021-05-18 09:17:01   
字号:

《觉醒时代》展开历史画卷“心有所信”唤醒集体回忆

《觉醒年代》主创团队走进复旦大学 成钊 摄

  中新网上海5月17日电(记者 陈静)1915年到1921年,是中华儿女的觉醒年代。电视剧《觉醒年代》穿越百年,带如今的年轻人重温一代青年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热血岁月。

  复旦大学17日披露,《觉醒年代》主创团队走进该校,与师生深入对话,分享台前幕后,回望百年前光荣岁月,发出新时代的“青春宣言”。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对记者表示,《觉醒年代》这部剧之所以如此打动人,就是“心有所信“——不仅因为当年李大钊、陈独秀等革命青年“心有所信”,剧组在表演“心有所信”,也是因为主创团队的成员都“心有所信”。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时间轴,描绘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

  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觉醒年代》生动再现了陈望道老校长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全过程。老校长错把墨汁当红糖、品尝“真理味道”的故事,成为该剧经典片段之一。陈望道之子、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退休教师陈振新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剧中陈独秀饰演者于和伟,在现场就《觉醒年代》拍摄过程及创作体会展开交流。

  陈振新回忆了父亲1920年接受由陈独秀移交的《新青年》编辑权的往事,并展示了1921年1月15日陈望道先生寄予胡适先生的一张明信片。

  据悉,在41集、42集中,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参与建党、参与工人运动,陈振新才知道自己眼中从中年样貌起始的父亲,青年时期是这个样子。“我其实也没见到过父亲这一面,我看到之后感觉我回到了青年的陈望道先生身边了。”

  张力奋称赞张永新导演把晚清到民国的这一段大众印象可能比较模糊的历史呈现出来,“这是一种集体记忆的唤醒”。张永新说,这部剧是他从艺20多年以来难度最大、分量最重的一部剧。

  出品人、总制片人刘国华介绍,为把《觉醒年代》打造成一部精美的党史画卷,剧组三年半以前开始从红楼走向长城,从长城走向了一大会址,再走向红船。《觉醒年代》坚持守正创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尽全力做到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的统一。

  刘国华介绍,剧组不惜财力物力,共打造340多个大大小小的场景,包括在一万米的大棚里按照1:1.2的比例搭建了北大红楼。“力求真实是我们创作时的基本态度。真实就是细节,我们要力争还原百年前的历史风貌。”

  于和伟分享了饰演陈独秀一角的感悟。于和伟表示,自己终于完整认识了当年的陈独秀、李大钊、陈望道先生,感受到了他们的精气神、风骨、责任、担当。“这次创作对我的人生来说,也是受益匪浅”

  焦扬说,复旦是一所有情怀的学校。“五四运动”上海第一钟,是邵力子在复旦校园敲响,5月11日上海学生联合会成立,发动工人阶级支持北大,走出校门;望道老校长翻译《共产党宣言》,为复旦植入红色基因;复旦是全国红岩烈士最多的高校;李登辉校长正是在相辉堂第一次确立复旦精神,那就是“团结、服务、牺牲”,血脉一以贯之。(完)

 

责任编辑:王江莉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会徽发布 如同一幅传统中国画
·文博青年专家共聚谈使命和担当
·海外华媒探访广元昭化古城 追忆三国历史
·青海展映百部优秀影片
·百集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启播
·重申战争审判的遗产和意义 “纪念东京审判开庭7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山西传媒学院接连引入重磅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粤剧电影《白蛇传·情》提前点映 受年轻人热捧
·长株潭区域博物馆联盟成立 40家三市博物馆加入
·乡村振兴题材电影《在河之洲》杀青
·当代陶瓷艺术品创新“零距离”展出 呼唤关注平常之美
·首届全国工业原创公益歌曲大赛启动
·“京英年代·最美北展”摄影大赛揭晓 这些作品获奖
·女性悬疑话题剧《江照黎明》开机 马思纯搭档白客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视野
  更多
·第17届深圳文博会:科技赋能 让文化"活"起来
·在书海中沟通世界——聚焦北京图博会和北京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