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文化信息
电视剧《中流击水》央视热播 全景再现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历程
华夏经纬网   2021-05-17 16:06:41   
字号: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剧名取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由中宣部指导、部署,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中流击水》5月15日晚在央视一套开播。

  1921年,13名平均年龄28岁的中共一大代表在上海的石库门酝酿“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会议被迫中断而转移,直到嘉兴南湖的一叶小舟上发出铿锵有力的声音:“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共产党这艘“红船”一启航,便一路搏击风浪、冲破险滩,在时代激流中寻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电视剧《中流击水》便是借“红船”意象,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写传。该剧从原点出发,全景式再现1919年到1928年这十年间,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劈波斩浪的艰难与辉煌、光荣与梦想。该剧以历史逻辑剖析中国共产党被历史和人民选择的必然,以共产党人的奋斗初心照见“红船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以毛泽东为主要视角,回望中国共产党的初心

  故事从1919年讲起。3月的北京站,青年毛泽东终于追上同学,赶上了驶往上海的列车,在那里,他即将为赴法勤工俭学的中国青年送行。列车车厢里,同学与青年润之之间有组对话开宗明义,既点出人物的初心,也凝练着全剧核心——一切为了国家,一切为了人民。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就葆有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列车上,同学问毛泽东,缘何不同去法兰西。青年润之答:“我们当然要有人到国外去,看看新的事物,学习新的道理,研究一些有用的问题,把它们带回来改造我们的国家。但我们也要有人留在自己的国家,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同学又问,为什么偏就是你要留下来。润之又答: “关于自己的国家,我认识的还是太少了。我之所以不去法兰西想留在国内,就是想好好地了解我们自己的国情,好好地考察我们当下社会的状况。我们一半同学留洋,一半同学留在国内,两头都占上了,那是多好的事情!”言辞间,毛泽东指着自己适才赶路时跑丢鞋的脚,打了个比方。 他说,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学习西方、学习日本,那都是邯郸学步,任何一个国家要自立自强,都必须根植在这个国家本身的文明土壤之上,这与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是同样道理。

  镜头一转,湖南长沙的学堂里,毛泽东给孩子们讲述八国联军侵占中国的屈辱史。他希望大家都能站起来听课,腰杆子要直,站得越高越好,“昂首挺胸,顶天立地,这才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时间流转,五四运动爆发,观众随画面依次进入北京、济南、天津等地,李大钊、陈独秀、周恩来等一大批中国共产党先驱者纷纷入镜。《中流击水》用这样的开局亮明全剧主线,即以毛泽东为主要视角,回望建党初心;同时以历史事件为依托,描绘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者在艰苦卓绝的境遇下坚守初心、努力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讴歌初心之纯、主义之真、信仰之坚、人格之美。

  两大悬念贯穿故事,展现一大批革命先驱的“寻路”之旅

  《中流击水》主要讲述了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到1928年井冈山胜利会师这十年间波澜壮阔的历史。全剧涉及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过程、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中山舰事件、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塑造了包括毛泽东、周恩来、陈独秀、李大钊、孙中山、宋庆龄、廖仲恺等百余位个性鲜明、命运迥异的历史人物。

  如此庞大的结构,怎样破题?《中流击水》的导演是宋业明,曾执导过《外交风云》《彭德怀元帅》《延安颂》等史诗巨制,多次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等主流大奖。编剧黄亚洲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见长,代表作包括《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开天辟地》《日出东方》等。强强联手,为《中流击水》找到了更为紧凑的叙事方法:以悬念贯穿故事。

  前几集,故事紧紧围绕“寻路”的主题展开。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究竟该走哪一条道路?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各路思想与主义交锋,在先驱们的思索与进取、沉浮与抉择中,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工农、契合实际,终于找到一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正确道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确定道路之后,革命洪流的江心激流中,中国共产党又该如何带领中国人民继续走下去?这将成为剧集后半程的又一大悬念。

  宋业明这样读解《中流击水》:“它不仅抒写了大气磅礴、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抒写了先辈们在热血奔涌的年代为信仰、为真理而斗争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能通过先辈们接触马克思主义、走进马克思主义、探索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历程,凸显出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记者 王彦)

来源:文汇报

 

责任编辑:张祝华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全国30多位文学名家走进广东信宜采风创作
·千年“古纸”今非昔比
·“故宫主题邮票特展”让文物与邮票同框辉映
·千年古镇历史新风貌 生生不息里弄文化
·“从兴隆洼到三星堆·金沙——岫岩玉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岁月在这儿》观影引发观众情感共鸣
·养老院里的青春剧《八零九零》令观众笑中反思
·国际获奖电影《乌海》国内将映 夫妻情感风暴展现人的成长
·教育部成立书法、武术、戏曲三个教育指导委员会
·侨乡海南文昌乡村振兴加速跑 特色产业结硕果
·深圳“曾师傅”:让民间艺术写入属于时代的新内容
·郎朗走进清华大学:座谈艺术与科学共通之美
·上海:融入红色基因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侨乡福州长乐乡厨成“正规军” 推动闽菜走向海外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视野
  更多
·第17届深圳文博会:科技赋能 让文化"活"起来
·在书海中沟通世界——聚焦北京图博会和北京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