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文化信息
理性看待艺考:梦想照进现实需机遇更需努力
华夏经纬网   2017-02-09 09:02:49   
字号:

  中新社北京2月8日电 (记者 马海燕)一年一度的艺术类考试春节后陆续开考。中国最受关注的两所艺术类专业院校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分别有超过3.6万人次和3.8万人次报考,均创下两校历史新高。

  8日一早,目送孩子进入北京电影学院的考场,来自重庆的罗卫民转身出来,往宾馆方向走去。不像其他家长在学校门口翘首以盼,来北京已经快三个月的她要回去收拾东西,准备等孩子考完这一场,就回去上班。

  罗卫民的儿子报考的是动画学院。官方数据显示,该学院今年招生100人,有3061人次报考。罗卫民告诉记者,她儿子原本就是重点中学,不考美术专业,以普通文化课成绩而论也要冲刺重点大学,但架不住儿子喜欢动画,尽管艰难,她和丈夫还是决定支持。

  为了准备各大院校的艺考,罗卫民的儿子从高二起就开始接受各种培训,目前已花费10多万元人民币。这里面有找培训机构辅导的费用,还有在北京准备考试的各种开销。学校周边的酒店早已订满,他们只订到一个稍远些的酒店,每晚280元,这样住三个月下来也是不小的开支。在他们的计划里,除了北影,中国传媒大学、北京服装学院、清华美院、四川美院都要考一考。

  和美术专业比起来,每年最吸引眼球的表演专业常常被拿来代表艺术类招生的火爆。哪个学校的考生更美也成为每年的热门话题。每年表演专业的艺考中都能见到几个拍过戏、唱过歌、混个脸熟的年轻面孔,他们在艺考中受到的关注往往超过其过往的演艺经历,热度甚至可以延续到下一年。以至于各艺术院校都不得不重申:对所有考生一视同仁,不看过往经历,只看综合素质。

  “我们的选拔有严格的要求,致力于发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培养潜质。在考察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艺术素养、艺术技能、形象类型等方面的综合考察。”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院长张辉表示。虽然他每年都会提醒考生“把你以往经过培训的所谓技巧丢掉,不要被那些雕琢掩盖了真实的你”,但上培训班仍是许多艺考生的考前必选动作。

  各大艺术院校外发培训传单、卖考试资料的人仍像往年一样到得比考生早,离开得比考生晚。因为他们知道,不管是来年再考还是即将进入二试三试的考生,总有一部分会成为他们的客户。

  下午走出考场的一位考生有些茫然,瞟了瞟“中国梦、青年梦、电影梦”的北京电影学院外墙宣传画,低头匆匆离开。

  这位不愿具名的考生告诉记者,考得不算好,初试就是朗诵,三分钟磕巴了好几次,估计没希望了。当记者安慰她章子怡当年考中戏朗诵也磕巴好几次时,这个女孩的眼睛亮了,又瞬间黯淡了下去:“我没那么好运的。”

  的确,姜文破格进中戏、赵薇丢准考证巧遇日后班主任的故事每年都在考生中流传,但很少见类似的故事重复上演。如长龙般的考生中注定大部分是陪考,只有极少数才能拿到通行证,成名成星则更遥远。

  当然,不一定要成为明星,相比一些普通专业,就业前景还不算糟,是更多考生家长选择艺术的现实原因之一。中央戏剧学院的戏剧教育专业主要面向中小学培养艺术教育人才,今年有2429人次报名;北京电影学院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旨在培养“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人,报名人数达到4112人次,都反映了考生的一种现实选择。(完)

 

责任编辑:虞鹰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一位癌症患者的“诗意人生”何以感动万千网民观众
·山东“两会”热议齐鲁文化搭乘“一带一路”走向世界
·新疆昌吉一老人剪纸绝活吸引各族同胞前来“取经”
·西安“灯笼村”的萤火微光 传统手工艺渐行渐远
·邢台80岁老人开办“家庭图书馆”十年 免费供市民查阅
·“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诗词大会》收视摘冠
·《中国诗词大会》收官 选手的诗词人生让人感动
·四川马边11岁女孩的和平海报作品荣获国际大奖
·中国年轻一代“诗词小达人”频现
·社交平台使山歌现“追星化” 年轻观众力捧山歌网络红人
·中国媒体融合蓝皮书:媒体深度融合格局初步形成
·成都七旬“老待诏”独守古镇百年屋理发65年(图)
·北京各部门形成文化发展合力
·云南推动民族文化强省建设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