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文化信息
西安“灯笼村”的萤火微光 传统手工艺渐行渐远
华夏经纬网   2017-02-09 08:52:47   
字号:

西安“灯笼村”的萤火微光传统手工艺渐行渐远

手艺人制作灯笼。 梅镱泷 摄

  中新网西安2月8日电(张枭 梅镱泷 张一辰)正月十五闹花灯,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西安最大的“灯笼村”却寂静冷清,制灯的手艺人略显清闲,购买者寥寥无几,往日繁华景象已成“记忆”。

  “三兆花灯照九州,精工细作传千古。”位于西安南郊的三兆村曾是远近闻名的“灯笼村”,相传已有上千年的灯笼制作历史。鼎盛时期村中千余户村民都制作灯笼,并远销海内外。

工人焊接灯笼钢丝架构。 梅镱泷 摄

工人焊接灯笼钢丝架构。 梅镱泷 摄

  临近元宵节,记者在三兆村看到,村口外绵延百米的摊位正在销售各种样式的灯笼,但购买者寥寥。村中仅有几家商户销售灯笼,人流量不多,显得颇为冷清。

  在村口摆摊售卖灯笼的车军说,如今灯笼的销量远不如前,传统手工纸制灯笼更是难觅踪迹,他销售的灯笼部分也是从外地采购而来。

  “传统的篾纸灯笼制作周期长,一个15元左右的只挣2至3块钱,今年村中已无人制作。”制灯60余载的老艺人呼延振元告诉记者,传统篾纸灯笼需要提前几个月来破竹竿、削篾子,然后再经过十几道工序完成,相对比较复杂,也不易保护和运输,近年来已逐渐被市场淘汰。

  在呼延振元家庭小作坊式的制灯工厂,记者看到,院里随处散落着钢筋和绸布,工人正在给钢筋做“记号”并进行现场切割,然后将钢筋焊接成灯笼框架。同时也有工人在对成型的框架安装灯具和粘贴绸布。房中角落堆放着大量成品灯笼。

制作龙头造型灯笼现场。 梅镱泷 摄

制作龙头造型灯笼现场。 梅镱泷 摄

  呼延振元介绍,如今村中制作灯笼多是用铁丝、钢丝焊接,大型灯笼以钢筋为框架,灯笼的面料改用金丝绒或绸缎布。样式大多按顾客要求制作,以生肖、人物为主,每年七月至十一月集中制作。

  “西安街头悬挂的红色灯笼有一些是我们村做的,但西安城墙灯展、大唐芙蓉园灯展中却没有一盏工艺灯出自我们村。”呼延振元坦言,家庭作坊式的制灯流程及创新能力的缺乏等因素造成了三兆村在市场竞争中日渐式微。

  在呼延振元看来,外地灯笼已有了印花、烫金、刺绣等创意,并将灯笼制作的工艺流程拆分,形成产业链条,降低了成本。而如今的“灯笼村”则有些“落伍”。

  曾经家家户户制灯的三兆村,如今也仅余十几户仍在“坚守”祖业,李杰便是其中之一。他除了制灯外,还制作诸如大型商场里的工艺吊灯,圣诞灯等商业美陈。

  “如果不创新转型的话就没有发展出路了。”李杰说,商业美陈是制灯手艺的一种延伸,也是一种创新尝试,以后还会不断作出尝试。此外,他近几年也开始在网上销售,拓宽销售渠道。

民众挑选灯笼商品。 梅镱泷 摄
 
民众挑选灯笼商品。 梅镱泷 摄

  灯笼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是吉祥、喜庆的象征,而“灯笼村”的艺人们却无暇顾及于此,如何在现代工艺创新与传统技艺传承间谋求平衡,或许是当下横垣在他们心头的一道待解难题。(完)

 

责任编辑:虞鹰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邢台80岁老人开办“家庭图书馆”十年 免费供市民查阅
·“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诗词大会》收视摘冠
·《中国诗词大会》收官 选手的诗词人生让人感动
·四川马边11岁女孩的和平海报作品荣获国际大奖
·中国年轻一代“诗词小达人”频现
·社交平台使山歌现“追星化” 年轻观众力捧山歌网络红人
·中国媒体融合蓝皮书:媒体深度融合格局初步形成
·成都七旬“老待诏”独守古镇百年屋理发65年(图)
·北京各部门形成文化发展合力
·云南推动民族文化强省建设
·河南宝丰马街书会即将开幕(图)
·河北沧州“城市书吧”搭建阅读新平台(图)
·两幅失窃14年的梵高画作在意大利展出
·圆明园外最大违建群5月底拆完 面积达7万平方米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