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文化信息
学者讲解"茶文化":蕴含历史、文学方面的知识(图)
华夏经纬网   2015-06-23 15:33:38   
字号:

学者讲解“茶文化”:蕴含历史、文学方面的知识

图为艾克拜尔·米吉提宣读倡议书

  “问香本味普洱·传承中国文化”茶文化主题分享会在北京举办。文化学者陈漱渝到会为嘉宾们讲解了“茶文化”的内涵。此外,分享会上还有茶艺师进行精彩的茶艺表演,赢得阵阵掌声;知名作家艾克拜尔·米吉提则代表主办方宣读倡议书,促进茶文化的推广。

  说到茶,大家并不陌生,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便说明了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分享会主办方之一、人民政协报社社长李红梅表示,在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青少年传承茶文化显得十分必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与其他类型的文化系统不同,茶文化已经融入了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为了推广茶文化,我们还设置了《茶经》专刊,关注、介绍有关茶的知识”。

  不过,在普通人看来,饮茶是一件非常生活化的事情,与“文化”二字并无必然联系。那么何谓“茶文化”?查阅资料可知,“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精神、茶具、茶艺等多方面内容。而中国人饮茶的历史据说可追溯至神农时代,距今约4700多年。

  其实,在不断地传承中,中国的茶文化也反映出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礼仪。陈漱渝说,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茶,在此基础上慢慢形成了一系列的礼仪与茶艺。

  “所谓文化,有一种定义是‘一切知识的总和’。茶文化中便蕴含了很多历史、文学方面的知识。唐代陆羽被称为‘茶圣’,著有《茶经》一书,详细介绍了茶的源头及饮茶技艺等内容。”陈漱渝介绍道。

  此外,如很多作家、学者所说的那样,文化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化人”,着眼于洗涤人的灵魂、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陈漱渝看来,茶在某种程度上同样具有类似功能,“比如茶可提神、败毒;饮茶还能让浮躁的心情安静下来,面对问题选择妥善的处理方式等等”。

  陈漱渝表示,古时还有“茶生廉”的说法,意即弃奢靡讲勤俭:饮茶不是权贵的专利,而是早已走入寻常百姓家,“在扬州一些地区,早晨喝茶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几杯清茶、几块茶点,令人清心净欲”。

  “文化需要交融,需要走出去。”陈漱渝表示,中国茶叶早在郑和下西洋之时便被当作馈赠之礼,为国外熟悉。从这个角度看,也可以说“茶文化”很早便走向世界,“所以,把‘茶’与‘文化’联系在一起,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李然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武媚娘传奇"多次夸赞蒙顶山茶 贡茶采摘仅限七株
·台旅会与台资企业异业合作 推广宝岛茶文化之旅
·两岸茶业专家在台湾新竹研讨福州茉莉花茶文化
·内地经营满十年 台商业者分析台湾茶在大陆状况
·昆明台协副会长张祐宾:再架滇台茶文化交流桥梁
·茶香益两岸祥和中华情 两岸茶文化成交流新平台
·2014两岸茶文化交流系列展演活动在广州举行
·2014两岸茶文化交流系列活动在广州拉开帷幕
·中华海峡两岸茶业联盟茶文化季大型活动在京启动
·浙南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雨中论茶谈合作
·百年矮脚乌龙茶园:台湾青心乌龙茶的原种地
·两岸联手挖掘茶文化 建瓯矮脚乌龙追忆北宋味道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更多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