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文化信息
奇和洞遗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福建漳平举办
华夏经纬网   2015-06-17 16:27:47   
字号:

    漳平奇和洞遗址,从发现之日起,就吸引着国内外古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前来探析。6月15日至16日,奇和洞遗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福建漳平举办。

  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越南等国以及台湾地区的考古界著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国内高等院校、考古文博研究机构、遗址保护规划、专业出版机构及文物报社,共80位专家学者相聚一堂,共同探讨奇和洞史前遗址及其相关文化遗存、九龙江流域古文化关系、中国东南和华南史前考古新发现,以及闽台史前文化渊源和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等学术问题。

  “蕴藏在漳平市象湖镇黛烟山下的奇和洞,是近期发现的、最重要的史前考古遗址之一。”漳平市长蓝福元在开幕式上致辞中说,奇和洞史前遗址揭露出地层的完整性、文化的多期性,以及遗物数量之大,类型之繁复,在福建省乃至我国东南诸省中确实少见。

  蓝福元说,奇和洞遗址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对奇和洞遗址多年研究成果的一次检验,也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对已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奇和洞遗址,在今后的规划、保护和建设等问题上多指教。

  “奇和洞遗址的发现,它填补了福建乃至中国东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过渡的空白,能看出从1.7万年前到7000年前人类生活进步痕迹的遗存,具有完整的文化序列,学术研究价值及意义非常大。”研讨会上,福建博物院研究员、奇和洞遗址考古领队范雪春首先在《奇和洞遗址与福建史前考古》报告中指出奇和洞遗址发现的重大意义。

  来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院士贝尔伍德作题为《全新世时期华南与亚洲东南部的重要关系》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在《福建漳平奇和洞发现的新石器早期人类遗骸》报告中指出,奇和洞人是迄今福建地区发现最早、最完整的人类遗骸,奇和洞人特殊的人工埋葬方式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肢解葬的例子。

  “漳平奇和洞对于了解漳平1万年前人民生活状况,包含沿海、周边地区、台湾妈祖出现的文化、历史有非常密切关系,反映出当时早期人民的互动流传状况。”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室研究员臧振华表示,尽管奇和洞发现时间较晚,但台湾八仙洞遗址和漳平奇和洞遗址二者都属于旧时器时代,从时期特征二者在文化内涵上相类似。

  据了解,奇和洞遗址于2008年12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洞穴专题调查时发现,2009年,福建博物院与龙岩市文化出版局决定对奇和洞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同年11月20日至2011年4月14日,由福建博物院、龙岩市文化出版局和漳平市博物馆组成的联合发掘队对奇和洞洞口进行了三次期的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共计120平方米。

  考古发掘出土的材料包括史前人骨化石、哺乳动物化石、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器、陶器、艺术品、煤矸石等遗物和旧、新石器过渡阶段活动面、火塘、沟、新石器时代早期房址、灶、柱洞、灰坑等遗迹,经碳14测定时代距今约17000至7000年前。

  奇和洞遗址考古发现,填补了福建乃至中国东南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考古学文化的空白,对研究该阶段远古人群在该地区的体质演变和生存状态,对探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期间人类技术发展与生计模式的转变,对分析海峡两岸古人群的迁徙、交流和文化关系以及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等国际性学术课题,对探讨中国南方地区早期人类如何利用根茎植物,对探索农业起源、陶器起源和早期燃煤历史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是一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可再生的科学文化资源,是史前考古学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

  2012年4月,奇和洞遗址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3月,奇和洞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李然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山西陶寺发现世界上最古老观象台
·陕西神木石峁祭坛遗址开始发掘 距今已4000多年
·圆明园考古向公众开放 洛阳铲等专业工具亮相
·三星堆古城怎么毁灭的?专家猜测毁于洪水或地震(图)
·四川三星堆发现疑似古城墙遗址(图)
·圆明园西洋楼成为北京首个公众考古场所
·崖壁上藏神秘两室一厅石洞 或为明代躲避战乱所建
·广州发掘南汉宋代河岸建筑遗存 有蚝壳水沟(图)
·广州公布2014年考古五大发现(图)
·汨罗战国古墓出土罕见陶制彩绘镇墓兽 距今2千年(图)
·圆明园西洋楼开放 专家:反对原址"复制"圆明园(图)
·重庆主城首现南宋古城墙:长140米 条石规整排列(组图)
·广州汉唐墓葬现一对王武私印信印 出土文物302件(组图)
·专家确认:中国大兴安岭地区发现旧石器时代岩画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更多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