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文化信息
北京孔庙举行祭孔大典 孔子后裔孔德墉出席
华夏经纬网   2014-09-28 16:06:22   
字号:

   今天,是孔子诞辰2565周年,上午8时30分,在北京孔庙持敬门前,已排起了百余人的整齐队伍。他们等待的是今天在这里举行的祭祀孔子释典礼,此时,距9时28分释典礼拉开序幕还有近1小时。

  9时28分,随着典仪高唱“起户”,钟鼓齐鸣,肃穆的音乐响起,来自社会各界的学者专家、孔子后裔、市民观众等近500人,由国子监持静门缓步进入孔庙祭祀现场。参礼人员行至大成门下,在孔子像前就位,聆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馆长吴志友宣读诰文:“时值公元2014年9月28日,孔历2565年,首都各界代表致祭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此后,数百名观礼观众向孔子像行“四拜礼”,200名身着整齐校服、神情肃穆的中学生在孔庙中高声朗诵“礼运大同篇”,他们来自北京广渠门中学。至此,孔庙祭祀大典正式拉开序幕。伴随着“鼓初严、鼓再严、鼓三严”的高唱,身着传统汉礼服的乐舞生、执事者、献祭官顺序就位。肃穆的“咸和之曲”、“宁和之曲”、“安和之曲”、“景和之曲”与典仪一唱一和,祭孔仪式的“三献礼”、“四拜礼”、“八佾舞”依次进行。在献祭官的队伍里,记者不仅看到了九旬高龄的世界孔子后裔联谊总会会长孔德墉老先生,还看见了两位金发碧眼的外国学者。据了解,他们是来自俄罗斯和美国的儒学信徒,由外国人做献祭官进行祭孔仪式在国内还属首次。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本次祭孔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包容度高、大众都可参与,“只要购买博物馆参观门票,观众们都可由‘国子监门’进入观礼。”在等候观礼的队伍里,29名穿着汉服的年轻人,整齐地低声吟诵着《论语》,他们是来自北京某国学教育机构的学生。另一位背着双肩包的女孩告诉记者,她是来自北京交通大学的学生,本学期因选修“《四书》研究”课程,她与其他十几名同学由老师组织、自愿参加祭孔典礼,她本人对中国传统儒学非常感兴趣。除了集体参观的观众,也有不少散客慕名而来。白发苍苍的李奶奶从新疆到北京来旅游,近日在电视上看到了本次祭孔的消息,特意带4岁的小孙子来观礼,“小孙子上幼儿园了,也算是‘学生’啦,带他来受受传统的熏陶,让他以后好好学习!”

  祭孔,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怀念儒家“圣人”孔子,而主要在孔庙举行的祀典,2000多年来从未间断,是世界祭祀史上、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祭孔大典”在古代被称作“国之大典”。(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袁丹华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沈阳故宫国庆黄金周将推出“清代武备展”
·曲沃晋国博物馆国庆将开馆 斥资约1.98亿元
·2014孔子文化节开幕 将举行甲午年公祭孔子大典
·孔子诞辰历来存在争议 9月28日已成传统习惯
·托尔斯泰主题展展出255件展品 含油画、手稿等
·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两件巨幅作品将赠国博
·多地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 学者:有助建立价值共识
·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 三国扫盲机构获“孔子教育奖”
·"字里行间"开启流动售书 柳斌杰:可带动全民阅读
·戴先任:雕塑损坏下的体育文化焦虑
·河南打造网络文学创作基地
·洛阳13家民办博物馆获批 总数增至34家
·南京新街口新华书店重装迎宾 南京书市开幕
·11起涉疆非法宗教类出版物案件被公布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更多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