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文化信息
历史学家唐德刚逝世 一生推动“口述历史”发展
华夏经纬网   2009-10-30 10:24:19   
字号:

接触过唐德刚的人都对他的幽默、能说会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历史学家唐德刚异乡逝世

  因肾病不治在旧金山家中离世,享年89岁,一生推动“口述历史”发展

  他一直在用笔记录许多历史人物的一生,但这一次却要由我们来回顾他的人生。昨日,记者从台湾媒体获悉,著名美籍华人学者、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红学家唐德刚,于美国时间10月26日晚,因肾衰竭在美国旧金山家中去世,享年89岁。

  据台湾媒体报道,唐德刚的夫人、中国国民党元老吴开先之女吴昭文表示,唐德刚生前一直饱受肾病折磨,近年来身体就一直不太好。在去世前,唐德刚决定不再洗肾,10月26日晚间终因肾病不治,在旧金山家中安详辞世。而2005年曾经采访过唐德刚的《中国周刊》记者陈远也表示,当时唐先生的身体就不大好。本报记者昨天多次拨打唐德刚家里的电话,希望了解具体情况,但一直未能联系到唐德刚的家人。

  唐德刚是中国近代史大家,同时也是华人史学家中口述史的旗帜性人物。他与民国政要如顾维钧、李宗仁、张学良等人多有接触。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和人在美国的胡适成了忘年之交,他的《胡适口述自传》成为了日后研究胡适的重要资料之一。唐德刚不仅在口述史上做出了推动作用,他的散文可读性也颇高。旅美学人夏志清教授在《胡适杂忆》的序中曾说,唐德刚先生“应公认是当代中国别树一帜的散文家。他倒没有走胡适的老路,写一清如水的纯白话。德刚古文根底深厚,加上天性诙谐,写起文章来,口无遮拦,气势极盛,读起来真是妙趣横生”。

  风趣、随和、可爱的唐德刚

  -追忆回顾

  (李怀宇,《时代周报》文化主笔)

  2007年秋天我曾去新泽西州亲临唐德刚家里,拜访唐先生。唐家是一幢独立的房子,经楼梯上二楼,首先入眼的是胡适于1960年10月13日写的条幅:“热极了,又没有一点儿风,那又轻又细的马缨花须,动也不动一动。德刚兄嫂。”客厅的另一处则是于右任的书法和徐悲鸿的画作。

  我自己一直对唐德刚先生的口述历史非常敬重,他的文章妙趣横生,亦庄亦谐。唐先生是华人世界里口述历史第一人,开了华人历史学的新形式,他的《胡适口述自传》、《李宗仁回忆录》等影响深远,而那次拜访也让我发现他很风趣、很随和、很可爱。

  我去拜访时,唐先生身体已经比较差了。他穿着睡袍,由于前两年的中风,需要靠助走器,步履艰难地从睡房出来,热情地向我打招呼,一开口,竟是乡音未改,我仔细聆听,只能听懂唐先生大半的安徽口音。

  但那次,唐先生谈得非常高兴。在美国,华人学者会觉得寂寞,也难得有讲中文的人跟他聊天。由于纽约距离新泽西州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当时少有人去拜访唐先生。

  唐德刚是口述史的启蒙者

  (丁东,学者、口述史家)

  唐德刚先生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他对大陆史学界的启示作用。他在国内出版的书,相当一部分是他在美国大学课堂上的讲稿。而他的史学观,与大陆史学界的史学观是不太一样的,因此,他的启发性和参照作用也就不言而喻。

  其次,口述史的实践之前就有,但是唐先生把口述史当作了一种自觉的史学活动,成为了华人口述史的启蒙者,其文本带有典范性。而且,他的口述史观念对于以后做口述史的人来说也极具意义。另外,他大大提高了口述史家的地位,使他们获得了尊严和自觉,使得采访者成为了主体。过去我们没有口述史这一概念,采访者的地位不受重视。比如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一书,都不给采访者署名。这说明我们的观念里,只强调口述者,把采访者看得太轻。唐德刚出现后,建立了史学家的主体地位。

 

责任编辑:王佳

共2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更多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