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文化人物 热点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迎108岁 建议不生气多思考
华夏经纬网   2013-01-15 09:30:17   
字号:

图为:书斋中的周有光 (资料图片)

图为:周有光和夫人张允和 (资料图片)

  “阿波次的鹅佛哥”……中国人小时候学汉语,便是从摇头晃脑念abcdefg开始。

  再长大一点,学会了用电脑,打字更是缺不了拼音。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1月12日,周有光迎来108岁(虚岁)大寿。他幽默地说:“上帝太忙,把我忘掉了。”

  现场:海内外学者来祝寿

  1月12日,北京长安俱乐部。北大教授张维迎、《血酬定律》作者吴思等学人齐聚一堂为周有光祝寿。武大教授刘绪贻、经济学家吴敬琏等海内外学者来电祝贺。周有光因身体原因缺席,视频中的他和大家打招呼:“上帝太忙,把我忘掉了。”

  独子周晓平代周有光表示:“我爸爸他今天脚有点疼,下楼比较困难,今天不能来,非常抱歉。他说他是语言文字学家,不是文化大家,更不是什么汉语拼音之父。文化是大学问,是很深刻的东西,他就是看看书,总结总结里面主要的问题,根本谈不上文化大家。他想听听大家对他的评论,看看怎么样好好地学习学习。”

  关注周有光健康的医生介绍,周有光前一两个月,有点身体不适,“夜里睡了疼,休息不好,提出想住院查一查”。

  贡献:拼音转换促信息化

  座谈会上,北京大学教授苏培成告诉众人,周老50岁时转行语言学,花费三年时间,用26个拉丁字母作为注音基础,主持编写了今天通用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称作“中国汉语拼音之父”。

  苏培成说,进入信息化时代,中国很多人在用电脑。“当然,五笔输入法是有贡献的,但五笔字根不易记。是周老提出了拼音转换法,直接输入拼音,不必拆字根,就能直接打出汉字。目前,拼音输入法已经成为最广泛使用的拼写方法,这一贡献特别巨大,使汉字能够更好地走向世界。”

  大家风范

  百岁仍推新著

  座谈会现场,令社科院研究员资中筠称奇的是,“很多小青年知道的新八卦,周先生全知道。谈起网事,他兴致盎然。”

  社科院研究员刘志琴称,2005年,100岁的周有光出版了《百岁新稿》,2010年,又出版了《朝闻道集》,2011年,他出版了《拾贝集》。查遍中外古今,没发现像周老这样100岁之后还不断推出新著的,“他是中国唯一,也是世界唯一”。

  不忘落难故人

  章乃器是中国民主建国会创始人之一。抗战时期,章乃器在重庆创办了中国工业经济研究所,周有光任副所长。

  章乃器的儿子、历史学者章立凡回忆,父亲“文革”落难时,戴上“反动学术权威”帽子的周有光还不避忌讳去看望他,“在那样的情况下,周有光先生不忘故人,看望老友,令我感动。”

  一生敢说真话

  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因1987年4月全国两会与周有光相识。“他是政协委员,我被抽调去给全国政协社科组写简报。1987年争论的一大焦点是要计划经济还是商品经济。周有光先生是唯一一个每次发言都敢讲的人,还讲得很清晰,尤其是谈经济问题。他的勇气和人生智慧,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周有光的忘年之交、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秘书何方曾问周有光,在讲真话与讲假话上能不能含糊一点、模糊一点呢?周有光斩钉截铁地告诉他,“不能和稀泥,真就是真,假就是假。”

  养生心得

  少吃补品 不要生气要思考

  在周有光著作《周有光百岁口述》中,他讲述了自己的养生心得。

  我的夫人张允和,2002年8月14日去世了,享年93岁。张允和在世时,我们上午、下午都喝茶,有时喝清茶,有时喝英国红茶,有时喝咖啡。

  我们很少吃补品,我想健康最重要的,就是生活有规律,同时胸襟开朗。饮食上,不吃荤菜,不吃油煎食物,主要吃鸡蛋、青菜、牛奶、豆腐四样。穿衣服也简单,舒服就行;喜欢小房间,有利于听觉。

  精神方面,第一是不要生气。讲个笑话,刘少奇讲:“吃小亏,占大便宜。”我说:“吃小亏,不占大便宜。”第二,要思考。上帝给我们一个大脑,不是用来吃饭的,是用来思考问题的,思考问题会让人身心年轻。

  人物简史

  百岁老人历经“四朝”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周有光”是他的笔名,“有光”后来成为他的号。

  1906年1月13日生于江苏常州,那时还是清朝光绪年间。他的一生经过了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代。

  1927年至1948年,他任职于高校及银行,业务曾办到华尔街,是金融学家和经济学教授,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1949年后回国,在复旦大学和上海财经学院教授经济学,业余从事语言文字研究。1955年奉调北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转行编写出汉语拼音方案。

  85岁开始写文章,广泛探讨诸如全球化、中东局势、公民意识等问题,成为公共知识分子。

  周有光与作家沈从文是连襟,娶的是“合肥四姐妹”中的二姐张允和。(据《新京报》《北京青年报》《东方早报》《生命时报》报道)

来源:楚天金报

 

责任编辑:杨馥戎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作家方方坐高铁遭遇服务差 铁路局:将处罚责任人
·王海鸰:莫言获诺奖对纯文学的推动还看不到
·莫言文联开会幽默依旧 明星们围着要签名(图)
·汉学家:莫言获奖提升中国文学在海外影响力
·学者周有光108岁寿辰调侃:上帝太忙 把我忘了
·崔永元主持2013年打工春晚 呼吁各界人士参与
·教授称看"泰囧"想起杨丽娟:理解徐铮骂我"叫兽"
·柳斌杰:中国人要在精神上立起来 必须读书
·钱穆对胡适第一印象不佳:骨子里不是个读书人
·专访山水画家骆云:画虽依着传统 却又打破传统
·九把刀写爱情小说 《等一个人的咖啡》欲翻拍电影
·悬疑作家那多推《一路去死》 坦言自己胆子不大
·张炜:改编影视剧有积极意义 但不能过于急躁
·李承鹏签名售书遭掌掴 打人者边跑边骂汉奸(图)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更多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