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文化人物 热点
学者周有光108岁寿辰调侃:上帝太忙 把我忘了
华夏经纬网   2013-01-14 15:16:25   
字号:

点击进入下一页

  昨天,新京报参与主办的周有光先生108岁华诞座谈会在京举办,多位知名学者参加。周老因身体状况未能到场,座谈会结束后,现场工作人员向周有光先生之子周晓平献花。实习生 杨奉焓 摄

点击进入下一页

  2009年12月4日下午,104岁的周有光在北京的家中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新京报记者 杨杰 摄

   昨天上午,由新京报参与主办的庆祝周有光先生108岁华诞纪念活动座谈会在长安俱乐部举行,周有光先生长期坚持启蒙,坚持理想和信念的精神得到了著名学者资中筠、著名诗人邵燕祥等数十名与会学者的赞许。

  周有光:上帝太忙,把我忘了

  活动伊始,周有光先生的儿子周晓平介绍,父亲因为脚有点疼,下楼比较困难,所以不能来到现场。“我爸爸说他是语言文字学家,不是什么汉语拼音之父,不是文化学家。文化学是一个大学问,是很深刻的东西,他就是看看书,总结里面主要的问题。他想听听大家对他的评论,好好的学习学习。”

  在随后播放的视频中,周有光说,读书要和生活发生关系,如果读了书不能立言,就白读了。他还幽默地说到:“上帝太忙,把我忘掉了。”

  资中筠:他信仰的是人类的发展规律

  著名学者资中筠在发言中说,周老前年看了她的文章,然后约她去见面交流。交流之后她感觉,“周先生对人类的整个发展规律和历程心中非常有数,我自己是无神论者,他说他也是,但是他信仰的是人类的发展规律。人类必然就得这么发展,你要是走错了路,非得走回来不可。”

  著名诗人邵燕祥说,周有光先生从80年代开始新启蒙一直持续下来,“我觉得我们不用去过多地争论周有光是语言学家、经济学家……他是当代难得的智者、仁者和勇者。他以很平和的心态和语态,表达他自己对这个世界上下五千年和纵横千万里的认识,应该说是很尖锐,很勇敢的。”他还现场朗诵并解释了自己为周先生贺寿而撰写的两首律诗。

  著名学者于光远和吴敬琏因故未能与会,但都派代表与会表达了对周有光先生的敬意和祝愿。

  周有光其人

  “四朝元老”百岁之后三出新著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生于江苏常州,那时还是清朝光绪年间,他的一生经过了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代,有人戏称他是“四朝元老”,更有人将他看做百年中国从传统过渡到现代的一个缩影。

  50岁前,他是金融学家和经济学教授。改行从事语言文字学之后,他花费三年时间,用26个拉丁字母作为注音基础,主持编写了今天通用的汉语拼音方案。58岁以后,他将关注的目光从语言文字学扩大到世界史、文化学和人类历史演化规律等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上。这位中国语言学家、文字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

  2005年,100岁的周有光出版了《百岁新稿》,2010年,又出版了《朝闻道集》,2011年,他出版了《拾贝集》。迄今为止,他仍然笔耕不辍。(记者张弘)

来源:新京报

 

责任编辑:杨馥戎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崔永元主持2013年打工春晚 呼吁各界人士参与
·教授称看"泰囧"想起杨丽娟:理解徐铮骂我"叫兽"
·柳斌杰:中国人要在精神上立起来 必须读书
·钱穆对胡适第一印象不佳:骨子里不是个读书人
·专访山水画家骆云:画虽依着传统 却又打破传统
·九把刀写爱情小说 《等一个人的咖啡》欲翻拍电影
·悬疑作家那多推《一路去死》 坦言自己胆子不大
·张炜:改编影视剧有积极意义 但不能过于急躁
·莫言文联开会幽默依旧 明星们围着要签名(图)
·汉学家:莫言获奖提升中国文学在海外影响力
·李承鹏签名售书遭掌掴 打人者边跑边骂汉奸(图)
·莫言回归写作正创作3部长篇 午饭窝窝头加稀饭
·莫言出席文艺界迎春大联欢 幽默逗笑全场观众
·马家辉:林青霞把自己的“第一次”给了我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更多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