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历史人物
聂荣臻:曾经手为4位元帅和邓小平分配工作(图)
华夏经纬网   2014-05-16 13:11:45   
字号:

  武汉足迹

  1919年11月下旬,从重庆乘船至上海,途经汉口短暂停留登岸,首次来武汉,逗留数小时后离汉。

  1926年9月中旬,随北伐军来到武汉,10月10日攻进武昌城。作为湖北省军委书记,兼任中央军委工作在武昌中和里,即今天黄鹤楼街乾福巷6—13号中央军委武汉办事处工作,至次年7月中下旬离汉。

  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来汉,1958年12月6日,曾与周恩来在武汉机场欢迎金日成访华,并留下照片。

  链接>>>

  与蒋介石、陈独秀谋面

  在武汉负责军委工作期间,聂荣臻曾先后与国共两党要人蒋介石、陈独秀见面。在回忆录中,聂帅作了细致清晰的回忆。

  见到蒋介石是北伐军占领了汉口、汉阳,正在围攻武昌之际。有一次,在武昌南湖,聂荣臻偶遇蒋介石。当时蒋介石坐在轿子上,前面有两个灯笼引路,后面有两个灯笼跟着,四个人抬着轿,和聂荣臻碰了个对面。“我是一个人,他从轿子里伸出头来,看了我一眼,我没有和他打招呼,他也没管我。”聂帅回忆。

  与陈独秀的见面也让聂荣臻印象深刻。当时,陈独秀担任中共总书记,在汉口办公。聂荣臻去见陈独秀,并把军委工作及军队的情况向这位总书记作了汇报。

  “讲到军事,他(陈独秀)一言不发,这使得我想到初回国时,我们在上海相见时的情景,那一次我们汇报莫斯科学习军事的情况,他也是一言不发,很不耐心,这一点,给我印象很深。”

  这次见面仍然如故,谈了半天,陈独秀只说了个“那好”,扯其他的问题,就是不谈军事问题,东拉西扯了一会,聂荣臻只好告辞出来。

  旧址

  中央军委办事处旧址将建成历史陈列室

  日前,记者来到武昌黄鹤楼街乾福巷6—13号,探访中共中央军委办事处旧址,发现此处已人去楼空。这套由4栋两层楼房构成的建筑群,历经百年风雨已残破不堪,墙面电线纵横交错,石灰脱落,裂痕斑斑,厚实的木质大门朱漆斑驳。

  在10余米高的拱形大门旁,墙上镶嵌着两块新旧不一的“中共中央军委办事处旧址”文物保护铭牌,显示了此处历史建筑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升级”的历程:1988年12月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2008年3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保。

  据知情者透露,在旧城改造中,此处老宅曾被划入拆迁范围,经专家呼吁得以保存。

  附近居民告诉记者,曾经居住于此的30余户已于数月前悉数搬出。

  在一扇木门上,记者看到武昌区房地产公司黄鹤楼房管所于今年2月24日张贴出的一则搬迁公告,大意是说,该建筑群由于建成年限长,使用功能不全,设施老旧,已被鉴定为危房,亟待改造,但因该建筑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范围,根据文物保护法规定应保留历史风貌,不能拆除改造,故一直未能从根本上消除房屋隐患,搬迁后将对之进行全面维护和修缮。

  据黄鹤楼房管所介绍,旧址经过修缮后将建成历史陈列室。

  实物

  一张油画:与周恩来在叶挺独立团

  聂荣臻元帅生前秘书周均伦少将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大革命时期聂帅与武汉相关的实物及照片。

  同时期所见最多的老照片是一张北伐前,聂荣臻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任政治教官时,与军校政治部全体职员的合影。照片中的聂荣臻未穿军装,着西装领带,英气勃发。

  周均伦向记者透露,1997年曾安排艺术家,以北伐时聂荣臻和周恩来在叶挺独立团作动员大会为题材创作了一幅油画,油画中的聂荣臻戴着军帽,一身戎装,他和独立团团长叶挺分别站在周恩来两侧。该油画现陈列于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馆长刁福久介绍,油画的创作者是著名油画家高虹,曾任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室主任。

  周均伦少将透露,新中国成立后,聂帅多次来武汉,1958年12月6日,聂帅曾与周恩来总理一起在武汉机场欢迎金日成访华,并留下了照片。聂荣臻元帅陈列馆收藏了这张照片。这是记者目前所能看到的唯一一张聂帅在武汉的照片。

  后代

  84岁的聂力是聂荣臻元帅唯一的女儿,也是新中国第一位女中将。1927年,聂力的母亲张瑞华在与中央军委办事处不远的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

  去年,聂力随上百位“黄埔后代”参观武昌实验小学,踏访军校旧址,曾接受记者采访。

  日前,记者联系上聂力将军,她通过秘书转告记者:关于父亲的一切,她都写在回忆录《山高水长——回忆父亲聂荣臻》一书里了。

  女儿聂力:

    父亲是一座山总能发现好风景

  “爸爸的车不能坐”

  1987年4月14日,88岁的聂荣臻写信给余秋里:建议军队高级干部要加强对子女的教育。《聂荣臻传》编写组副组长、聂帅生前秘书周均伦少将告诉记者,聂帅对家人及孩子的要求很严格。

  “父亲对家人的用车有着严格的规定,他不准我们(包括母亲)随便用公家的车,我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母亲总是每天一大早就赶公共汽车到中组部上班,还自己带饭。有一次乘车时,太拥挤了,母亲被挤下来摔在马路边,额头肿了一个包,可她仍然坚持乘公共汽车。她对我说:‘你爸爸的车,不该我们坐。我们坐上了,心里也不踏实’。”聂力在回忆录中说。

  “在家里,父亲对我们这些晚辈,一贯要求严格,他对某些高级干部子女为非作歹而家长又百般包庇纵容,十分反感,曾大力呼吁‘今后考核干部时,也把他对子女的教育情况列为德才表现之一,认真考核。把这一问题看得重些,才能引起足够的注意’。”聂力深深记得父亲说过的这句话:如果不正之风在家庭代代相传,那就不要多久,我们民族的精神,党的优良传统都将荡然无存,岂不可虞!

  父亲让别人做事,都要说“请你”

  毛泽东曾不止一次评价聂荣臻“是个厚道的人”。日常生活中,聂力也能深深感受到父亲的厚道作风。

  “父亲和母亲经常教育我,对人要诚恳厚道,讲信义。”聂力回忆:“每每谈起高级干部的家风,父亲赞扬过陈毅、陈赓两家,说他们两家家教好,孩子们懂礼貌,忠厚传家。意思是让我们学习人家。”

  聂荣臻厚道惯了,全家人都受他的影响。在聂力眼中,父亲的厚道表现在诸多方面,他对党,对领袖,对战友,对下级,对同志,对普通人,都是一样的厚道。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哪怕是面对一个普通护士,面对一个普通战士,说话时他也非常注重礼貌,不管让别人做什么事,他都要说"请你",从不颐指气使,指责别人。

  “聂帅从不占公家便宜,结余的工资存在银行里,开的是不要利息的户头;在人民大会堂开会时喝龙井茶,自己支付茶叶钱;报刊杂志寄来的稿费一律原数退回;钓鱼时,钓多少斤鱼就当时的市场价付多少钱。”周均伦记得。1961年,聂帅总共钓了600多斤鱼,让秘书用自己的工资支付了300多元鱼钱。

  聂帅享年93岁,是最后一位去世的元帅,他晚年说,自己打了一辈子的仗,没受过一次伤;搞过地下工作,没被捕过,算是福大命大之人。在睡梦中去世的聂荣臻,人称“福帅”。

  在聂力眼中,正是因为父亲是个厚道人,所以在他去世之后,才有那么多的人怀念他,念叨他。“人们怀念他,为他落泪,并不是因为他当多大的官,也不是因为他是个元帅,而是因为他具有让人感动的品格。从他身上,我还悟出:一个人必须多做事情,为民族为国家多做事情,做出好事情,人民才不会忘记他。”

  在聂荣臻元帅陈列馆里,聂力留下了这样一句话:父亲是一座山,无论从哪个角度走近,都能发现美好的风景!蒋太旭

来源:长江日报 

 

责任编辑:杨馥戎

共2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文成公主入藏后的真实境遇:地位平庸如丫鬟
·林彪内勤忆在他身边的日子:踱步时爱划火柴
·保健护士谈江青:曾诬陷我们给她吃的药是毒药
·外交部选拔邓小平翻译 个子不能太高是重要因素
·红军第一叛将龚楚的叛变过程和最终结局
·刘少奇提出两个“三七开”激怒毛泽东
·袁世凯子孙后代背了半生"卖国贼"罪名 
·1972年周恩来送“禁书”给尼克松(图)
·1945年女儿被特务所害 刘伯承晚年因未破案抱憾
·毛泽东拒见江青:送她五个神秘的玉米
·曾国藩家书背后有委屈 家书成宣泄的渠道(图)
·杨修之父自保有术:高调推辞曹丕任命
·日本曾两次欲暗杀斯大林 均以失败告终
·徐向前参加革命后仅探亲三次:最长一次只住10天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更多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