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历史人物
1972年周恩来送“禁书”给尼克松(图)
华夏经纬网   2014-05-15 15:06:36   
字号: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及夫人到达北京,周恩来总理亲临机场迎接。(资料图)

 
 

  1981年版《鲁迅全集》(资料图)

  《鲁迅全集》问世后,至“文革”前已有两个版本:1938年20卷本、1958年10卷本。当时,在世界上引起很大的反响。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非常关心鲁迅作品的整理和出版,很快就成立了鲁迅著作编刊社,后并入1951年成立的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正式出版了10卷本。这一版是注释本,没有收录佚文和辑录的古籍。

  1972年2月11日,国务院文化组组长吴德口头通知出版口负责人,说:“中央领导同志要看《鲁迅全集》。现在的本子太小,想用中国古装本的形式,用线装,字大点,每本不要太厚,一本一本出,出一本送一本。”15日、16日,他又对出版口写的报告答复:《鲁迅全集》用解放后的版本排,内容和注释全不动,并说“要集中力量突击这套书,其他任务往后拖一拖,这是主席交的任务”。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这是中美关系史上的大事。周恩来准备赠送他一套《鲁迅全集》作为礼物。

  为此,总理办公室多次派人到人民文学出版社要求设法解决。但《鲁迅全集》10卷本当时被认为有政治问题,是“禁书”,不能送给外宾,要送只能送1938年出版的20卷本。出版社仅有的残旧普通本不宜送外宾。经多方寻找,最后请鲁迅博物馆从库存的纪念本中选出一套赠送。

  考虑到新版《鲁迅全集》的新注释本遥遥无期,有关方面提出将1938年版无注释的20卷本先重印一版的建议。9月初,出版口写了请示报告。12月初,周恩来同意。出版社按1938年原版《鲁迅全集》作了校勘后重排简化字本出版,每面的字数和版式、插图均一如其旧。

  1973年12月,《鲁迅全集》新排20卷无注释本(600万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上海印制,共3.4万部)。鲁迅著作24种单行本也于年内陆续出版发行。

  该书采用鲁迅纪念委员会1938年编辑印行的版本,由鲁迅之子周海婴提供版权,并提供排印的底本,因而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粉碎“四人帮”以后,在中央的直接关心和指导下,成立了《鲁迅全集》编辑领导小组,由胡乔木和林默涵等领导小组的工作,全国数十位专家对《鲁迅全集》进行了重新编辑和校勘。从1977年开始,经过多年的努力,分别出版了1981年16卷本和2005年18卷本。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杨馥戎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外交部选拔邓小平翻译 个子不能太高是重要因素
·红军第一叛将龚楚的叛变过程和最终结局
·刘少奇提出两个“三七开”激怒毛泽东
·袁世凯子孙后代背了半生"卖国贼"罪名 
·1945年女儿被特务所害 刘伯承晚年因未破案抱憾
·毛泽东拒见江青:送她五个神秘的玉米
·曾国藩家书背后有委屈 家书成宣泄的渠道(图)
·杨修之父自保有术:高调推辞曹丕任命
·日本曾两次欲暗杀斯大林 均以失败告终
·徐向前参加革命后仅探亲三次:最长一次只住10天
·杜宣曾带美军冲破封锁线 助史迪威选登陆据点(图)
·儿女眼中焦裕禄:身为县委书记 几乎没有遗产
·54岁诸葛亮病故于北伐前线 遗书中自报家产
·韩成乔装后投河替朱元璋投降 助其打败陈友谅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更多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