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国作家富豪榜近日揭晓。今年是中国作家富豪榜第四次发布,依旧公布前25位作家名单以及版税。与去年不同的是,曾获两届第一名的80后代表作家郭敬明,今年以1700万元的年收入屈居榜单第二名,而“童话大王”郑渊洁以2000万元的年收入登上首富宝座,比去年的“首富”收入多出700万。( 人民网-《京华时报》2009年12月1日)
如果说从一张富豪榜,人们能窥见蕴涵于其中的经济投资价值走向,那么从一张作家富豪榜,我们也更能窥见读者市场阅读取向的风向标。昨日发布的2009年中国作家富豪榜单,就颇能映照出当下读书市场后继乏力的窘迫现实。
放眼今年的作家富豪榜,郑渊洁、杨红樱两位少儿作家毫不意外以千万版税挤进前三,有着90后代言人之称的郭敬明,更是连年傲居榜单前列,依次往下,不是网络写手就是青春文学作家,这一结果与去年别无二致。这也即是说,支撑起中国读书市场的主要读者群体,倘以货币化作为计量依据,青少年就几乎占据了其中的半壁江山。青少年爱读书,这的确让人欣慰,但这同时却也抛出了一个问题,在中国当下的图书市场,除了青少年,究竟还有多少人在读书?
读书无用论,这大体是当今“唯财是举”的社会投映于现实教育的生动注解。在这个连硕士、博士都迅速贬值,甘当暴发户老板使来唤去的庸碌手下的时代,“读书无用”便颇能占据一定市场。既然连能为人们提供上升通道的教育读书,都逐渐被人们视如敝帚,那只能靠修养自觉提升自我学识、情趣的另一种“读书”,其遭际则似乎更为难堪。
倘以身边的案例说事,虽说难免以偏概全,但至少也能管中窥豹。尽管身边荷包充实、在营销上大显神通者有之,若杜拉拉般在行政职场上拼杀者有之,拥有高学历勤恳耕耘在技术岗位者有之,唯独一说到读书,十有九人会摇头:“我已不看图书好多年。”若以当下流行的经济观点来阐释,读书也是一项经济活动,读不读书则是人们基于经济考虑的自然选择。
古代人读书,那是为了功名利禄,为“一朝成名天下知”谋个一官半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不过是一块敲门砖,那时不想当官的人是不读书的,既然门开了,还要砖头干嘛。
现代人读书也不止是为了那么一点消遣,纯粹读书的日子只有在不谙世事的青少年身上才能找到,这也许就是青少年读书占据了半壁江山的根本原因。其实,在这个社会的成功学说越来越靠财富的多寡来计量时,读书本身就蒙上了功利主义的阴影。对于想快速集聚财富获取成功,或者说想从激烈的经济市场竞争中获取生存的人们来说,读一两本书究竟有什么用?能带来迅速膨胀的财富吗?也许能,这就是诚如吴晓波般的财经作者,抑或贩卖成功学的作者,能够迅速跻身作家富豪榜的真实原因。但我们更多看到的也是,当代中国文学,或者其它不能从根本改变人们财富现状的书籍在图书市场的没落,原因很简单,读一两本这样的书,对自己社会财富及地位的提升,究竟有什么用呢?
读书,首先必须有用,然后我们才会去读。这是已经深植于人们脑中的观点。在当下社会上升的通道已经不仅局限于读书博文这样逼仄之时,在书本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需要人们去解读、品味、奋斗之后,图书市场遭遇的困局就几乎成为一种必然。某种程度上,这种读书必须为我所用的思路,其实正与古代当官才读书的功利思想如出一辙。
这是读者的读书无用论。反观我们的作家群体,身处一切以财富说话的时代,似乎也难独善其身。在这个经济泡沫迅速膨胀的年代,一夜暴富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前两天,传统作家的代表人物余秋雨就依靠资本上市工具,跻身亿万富豪,这也几乎成为文化进军资本市场的一段佳话。既然作家靠上市就能发家致富,谁还会认真写书码字呢?
传统作家逐渐退出文化市场,转而寻求更快更强的资本增值方式,既然大家的心思都钻进了钱眼里,写书的质量如何谁还会在乎呢?于是乎,图书市场一边是传统作家的迅速没落,一边则是网络作家的快速蹿红。不过读者跑到书市读了一圈之后,却发现只读了个满嘴泡沫,久而久之,写书者不愿花心思写好书,想读书者又读不到好书的恶性循环就自然形成。试问,在这样大家都无心向书的时代,谁还会真正读书呢?(李妍)
来源: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