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29日宣布,台北故宫将于2011年6月至9月推出“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台北故宫珍藏的《无用师卷》与原属一卷、今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剩山图》将同时展出,重现元代画家黄公望旷世杰作《富春山居图》的原貌。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隔660多年的传世名作终于要“破镜重圆”,其意义远不于此,它多舛的命运,是中国文化史的写照,更折射着海峡两岸同胞骨肉分离的历史。

《富春山居图》小传、赏析 融众家之长 与造化争神
78岁才画《富春山居图》 绝代“画中兰亭”
黄公望,字子久,江苏常熟人,与吴镇、王蒙、倪瓒并称“元四家”,声望最高。他的山水画师法董源、巨然,并受到赵孟頫的熏陶,融众家之长为一体。
他又“卧青山,望白云”长期生活在大自然中,更加深了对山水的深刻理解。晚年的黄公望来到富春江,定居下来。这里有六朝文人吴均赞美的“奇山异水,天下杜绝”的迷人景致。黄公望终日沉浸其中,眼前景、胸中笔,彼此交汇通融,解之切,感之深。《富春山居图》是其最为后世瞻仰的伟大作品。 >>>>

黄公望像(1269—1354年)
黄公望绘画的最高成就
黄公望的山水画,很多创作于70岁以后,在富春江畔创作的《富春山居图》,用水墨技法描绘中国南方富春江一带的秋天景色。在构思时,他跑遍了春江两岸,用六、七年时间才画成,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他在创作风格上主张学习前人,并提出见到好山好水就随时写生,不被动绘画创作。
《富春山居图》足以代表他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图为长卷,纵仅33厘米,横636.9厘米,山峰起伏,林峦蜿蜒,平岗连绵,江水如镜,境界开阔辽远,雄秀苍莽,简洁清润。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变化无穷。>>>>
这幅画有‘画中兰亭’之称。它对中国山水画的意义,就像王羲之《兰亭序》对中国书法的意义一样。 传世之路 曲折复坎坷
偷梁换柱一分为二 让乾隆打眼蒙羞
100多年过去了,无用师早已去另一个世界陪伴黄公望,但《富春山居图》留在了人间。这一天,画卷到了一个人手上,他就是明代画家沈周。当沈周将画卷交给一朋友时,朋友的儿子见利忘义,偷偷将画卷卖掉了。这一来,沈周失魂落魄,但后悔已晚。
又过去100多年,《富春山居图》在谈志伊、周台幕、安绍芳等人手里流转,终于到了一个大站——明末画家董其昌。火光雷电的刹那再次重演。>>>>
王羲之《兰亭序》真迹被李世民带入陵墓殉葬,吴洪裕以智永《千字文》和《富春山居图》效仿之,这个荒唐透顶的举动,给《富春山居图》乃至中国书画史,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吴洪裕奄奄一息的时刻到了,他指意侄儿取来《富春山居图》。火点起来了,画被颤抖着投入火苗中,吴洪裕带着满足的笑容渐行渐远。说时迟那时快,他侄儿以极快的速度偷偷捞出此画,往火中投进另一幅画,偷梁换柱。>>>>
650多年前,《富春山居图》诞生;350多年前,该图一分为二。
1745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见到后爱不释手,把它珍藏在身边,不时取出欣赏,并且在6米长卷的留白处赋诗题词,加盖玉玺。没想到,第二年地方官员又呈上了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图》!可二者实在是太像了,真假难分。>>>>

《剩山图》(局部)浙江省博物馆藏 《无用师卷》(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今天的《剩山图》和《无用师卷》都是“火后本”,当然也是唯一的真迹。而欲知当年烧毁部分的画作原貌,还得从前人临摹的《富春山居图》中一探究竟,这些都被称为“火前本”。
最出名的“火前本”有两个,一是名为《山居图》的“子明本”,现藏台北故宫;另一个就是沈周临背摹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现藏北京故宫。>>>>
火烧之前,画卷由8张画纸连成,全长848厘米。火烧之后,毁坏5尺,焚成两截。前段较小,只有51.4厘米,因画中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定名为“剩山图”,流落民间;后段画幅较长,大约有6纸636厘米横长,现通称为“无用师卷”,后被清廷收藏。逃过“死别”一劫,《富春山居图》再陷“生离”境地。>>>>
《富春山居图》辗转到台湾

台北故宫为满足台湾民众的要求,邀请曾在台北故宫从事多年书画研究、管理的傅申教授,在台北故宫文华堂举办有关《富春山居图》的演讲,会场座无虚席。
时代变迁,几经辗转,《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真迹在清宫里静静安放了187年。直到1933年,日军攻占了山海关。故宫博物院决定将馆藏精品转移,以避战火浩劫。
“无用师卷”随故宫重要文物南迁,15年辗转过四川、贵州、南京,最终被运至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而“剩山图”也在几经流沛后,于1956年走进浙江省博物馆,成为该馆半个世纪以来的“镇馆之宝”。
现藏台北故宫、占90%以上画幅的《无用师卷》究竟画了些什么,又有哪些名人题跋?除了少数几位在台北有幸看过这幅名画的圈内人,内地民众几乎“不识庐山真面目”。>>>>
《剩山图》成浙博镇馆之宝
吴家后人重新装裱后的《剩山图》,1669年被清初大收藏家王廷宾购得。此后辗转于各藏家之手,战火硝烟中,长期湮没无闻。再次面世,已是250多年后的1938年。认出它的是上海收藏名家吴湖帆。《富春山居图》的小段《剩山图》,是怎么来到浙江博物馆的?>>>>
杭州,台北,600多年名画,从此云水相望。
《富春山居图》合璧,路有多远?
赴展大陆的三重难度 合展艰辛路漫漫
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认为,台北故宫的重要文物来大陆展出仍有难度。“台湾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凡是台北故宫出了台湾到别的地方办展览,该地必须要有司法免扣押法,才能成行。台湾这个规定不只是对内地,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同样如此。但大陆目前还没有文物入境司法免扣押法。这是双方没有办成联展的最大障碍。这个问题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
1993年 首次在电视屏幕上拼接
1997年 两岸联手临摹《富春山居图》长卷
2005年 刘长乐极力撮合《富春山居图》合展
2010年3月 温总理:望《富春山居图》能合展 >>>>
浙江省长:《富春山居图》合展为时不太远 >>>>
台北故宫表示:希望两岸合展《富春山居图》>>>>
“5月上旬,周功鑫院长领团前往上海参访,随后就到了浙江。”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在杭州与周功鑫一行会见,双方共同研究了《富春山居图》进行合展的可能性。
6月16日,吕祖善与周功鑫共同接受了媒体采访,吕祖善表示,《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期盼和心愿,“剩山图”部分可以先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但“无用师卷”到浙江去展出目前还有一些困难。>>>>
两岸文物交流是天然的,人为隔不断,迟早要联系。即便如此,《富春山居图》到大陆合展难度很大。杨建新透露,台湾方面在来函中还表示,台北故宫博物院有70件文物内定为“限展国宝”,是从来不能出馆的,包括《富春山居图》。“言下之意就是你哪怕通过了免扣押文物法,《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也不能到大陆展览。”>>>> 两岸齐努力 开创文化盛世
浙博为名画合展筹划十年
10年前(即《富春山居图》问世650周年之际),浙江博物馆方面就筹划将分居两地的《富春山居图》进行合展。
现任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曾任浙江省台办主任的杨建新是当年力推合展的关键人物之一。1999年7月,他曾发起“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圆合活动”,邀请两岸著名画家在富春江边共同临摹《富春山居图》。时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台湾著名国画家李奇茂等30多位书画家参与此事,也使《富春山居图》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团圆”。>>>>
两岸文化人促展作用巨大
因为现在两岸分裂60年以后,在其他很多方面存在很多的疑虑,包括台湾方法对文物展出,出境的话有很多的限制,另外一方面还有你从过去台北和北京两岸故宫博物院合作的情况来看,当中很多的一些麻烦,由于这些麻烦实际上在政治层面往往是很难解决,所以在这方面需要很多的人,特别是有影响力的一些人士和媒体,包括像凤凰卫视这样子的,就是从中牵线搭桥,然后让双方能够再一个比较灵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
浙江富阳是《富春山居图》的故乡,作品里描绘的也正是富春江岸的秀丽风光。多年来两岸画家和有识之士多方努力,希望《富春山居图》早日“破镜重圆”、合璧重辉。
台民众热议 仿品卖脱销
台北故宫周功鑫院长介绍,《富春山居图》是这里70件限展书画精品之一,每4年才轮换展出一次,民众若想看到《富春山居图》,计划要等到2012年举办“黄公望特展”时,才能一睹其芳容,。
真迹难觅,看看仿品应该可以吧?答案是“看不到”。
两岸的两幅画能够合二为一展出该多好呀!这是目前两岸人士的呼声。但就像两岸各自收藏的“三希帖”一样,两岸故宫也盼望能够早日让它们团聚展出,要真的实现,还需假以时日。>>>>
山水合璧 增强两岸民族意识

台北故宫博物院此次推出的“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除合展《富春山居图》外,还包括黄公望的绘画渊源、黄公望书画真迹、黄公望之友、《富春山居图》的临仿本和黄公望的影响等5部分,展出作品有画家沈周、张宏、沈灏等人对此画的仿作,以及黄公望的其他作品,如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的《九珠峰翠》轴和题跋书迹《题曹知白〈群峰雪霁〉》轴等。
周功鑫说,此次特展,台北故宫博物院将与浙江省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以及云南省博物馆等大陆机构合作,是台北故宫博物院首次与这么多大陆博物馆合作。
浙江博物馆馆长陈浩表示,《富春山居图》能够跨越时空,真正实现合璧,将是一件文化盛事,不仅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意义重大,对于民众的文化艺术修养,艺术欣赏水平等也有很大帮助。
在文化方面,合展起到的作用是经济所不能够起到,它能起到一个沟通心灵,追逐同样的故事,分享同样的历史,这样一个强化民族认同的意识,这方面对整个将来两岸更好、更和谐的沟通,这个文化方面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画是如此,人何以堪。”温家宝总理深情讲起元代黄公望名作《富春山居图》“分居”大陆、台湾两地的故事,言辞恳切,令人动容。尽管被人为割裂,但《富春山居图》的神韵没有断开,本是一幅画作的《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如一奶同胞,自有血脉互通。一张660年的传世名画,一件承载着太多悲欢离合的传奇国宝,跨越海峡,合璧重圆,该是何等的盛事!
文脉,靠两岸共同呵护
除了讲这幅画的故事之外,能不能借由这些画,来重温中国文化的正脉,重温中国文化的本身的一些被破碎,现在需要我们修补那些更重要的东西。——余秋雨
黄公望把自己不平凡的,关过监狱非常坎坷的经历,他用中国的“道”把它化解了,所以我们看他的《富春山居图》,那么的平和、那么的流畅,那么的自由,那么的活泼,这是中国文化的正脉。就是一种人生哲学。
故宫博物院自成逻辑的展现着传统文化的一种很好的命脉,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课堂,希望这样的展出,不仅在这儿,在大陆,在世界各地都能够引起很大的反响,把这件事情真正的做大,也值得我们花力气投入这么多的精力。>>>>
《富春山居图》中的道教情缘
回顾:雍正文物大展
两岸故宫60年第一次合展

随着两岸交流的不断“破冰”,相望于海峡两岸的故宫文物不再寂寞。2009年9月22日,故宫博物院负责人宣布,故宫所藏的37件雍正时期珍贵文物装箱即将启运台湾,在台北故宫10月7日“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中亮相。这将是60年来两岸故宫首次共同举办文物展览活动。>>>>
“三希帖”合展正在磋商
除了《富春山居图》,乾隆皇帝收藏在北京故宫“三希堂”中的三幅书法珍品“三希帖”(注:包括现存台北故宫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现存于北京故宫的王献之《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何时可以同堂展出,这也是海峡两岸文化界期待已久之事。>>>>
分割两岸的国宝
继雍正大展之后,《富春山居图》的成功合并,将给分隔两岸的国宝带来更多希望和惊喜。弘扬中华传统艺术之美,传承中华文明之宝库,是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两岸文人毕生所追求的。

从“一分为二”到“破镜重圆”,旧的传奇故事刚刚完结,新的传奇故事又开始了…借用台湾画家李奇茂先生的一段话,“我们会聚在富春江边,就是希望《富春山居图》永远合在一起,不再有分离,不再有残缺,中华民族只有“圆”字,而没有“分”字。是的,国宝《富春山居图》即将合璧,而两岸还被一条浅浅的海峡分割,我们还在期待着中华民族大团圆的那一天。
编辑:王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