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两岸交流的不断“破冰”,相望于海峡两岸的故宫文物不再寂寞。9月22日,故宫博物院负责人宣布,故宫所藏的37件雍正时期珍贵文物装箱即将启运台湾,在台北故宫10月7日“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中亮相。这将是60年来两岸故宫首次共同举办文物展览活动。详细
从“借展”到联展
周功鑫出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之后,提出每年要做一个有特色的文物大展。刚好台北故宫有许多清史专家并举办过康熙、乾隆文物的展览,就商讨能否在今年继续举办雍正皇帝的大展。
遗憾的是,虽然台北故宫里清宫文物十分丰富,但却没有一张雍正皇帝的画像,于是大家就设想能否从北京故宫借过来展出。没想到,在今年年初周院长赴北京与北京故宫郑欣淼院长的会面中双方一拍即合,并很快将文物赴台事宜付诸实施。
10月2日,中秋节的前一天,这批文物将在台北故宫开箱,与这里的文物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团聚”。10月7日至明年1月,两岸故宫246件文物将组成《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在台北故宫亮相。 详细
两岸故宫联展看点
◆北京故宫藏品——画龙点睛
包括:清雍正朝服像轴;清人画美人图;清人画雍正行乐图像册;描金彩漆包袱式纹长方形盒;“为君难”雕螭长方石印等37件(套)。
虽然展品数量不多,但每件都堪称“声名显赫”。比如葡萄面桦皮弓、银刻花嵌松石马鞍、月白缎绣金龙铜钉棉甲等都有史书确切记载,是雍正帝御用之品;高32厘米的泥塑雍正像更是世界上唯一一件;西洋装扮的雍正帝刺虎画像更是栩栩如生。北京故宫还向台北故宫提供了养心殿虚拟三维影片,在“雍正大展”期间播放。详细
 
资料图:为君难印章(左)和雍正朝服像

清郎世宁《百骏图》(左) 台北故宫的“朱批谕旨”
关键词
保存:“由于历史原因,当年文物南迁时使用的木箱,几乎谈不上恒温恒湿,在文物与箱子的空间内铺满稻草充当减震系统。”故宫有关专家介绍,而此次文物之旅显然高级得多,在复合板集装箱内壁有一层阻燃材料,箱子里铺垫了大量的海绵、泡沫塑料等减震物,每件文物还有“量身定做”的囊匣,恒湿化学药品和防虫药品小心地存放在文物旁。
投保:3560万美元。据了解,37件(套)价值连城的文物此次首次“出宫探亲”,共上了3560万美元的保险,运送过程将始终保持恒温运输条件。
运送:直航2小时抵台,启程日期保密。为了确保件文物安全抵台,两岸故宫将派出专业人员全程护送,不仅保证全程恒温恒湿防虫防火的“住宿条件,而且将直航小时抵达台北。
根据博物馆的行业规则以及两岸故宫的约定,文物将在两岸故宫工作人员的共同见证下装箱、启运,到达台北故宫后,也要在两岸故宫人员的共同见证下开箱、陈展。至于北京故宫文物启运台北的时间,将严格保密不会公布。
三分之一:1/3在大陆未展出过。37件(套)文物是由台北故宫相关人员亲自前来挑选的,约有1/3在大陆都没有参展过,其中21件为书画作品,16件为器物。
◆台北故宫展品——顶级珍藏
包括:清石朱批谕旨;清雍正松花石葫芦砚;清雍正瓷胎画珐琅赭墨山水碗;清郎世宁《百骏图》;清蒋廷锡四瑞庆登图。
台湾方面表示,选择的这些文物参照了三个原则:一是有代表性;二是与台北故宫的展品形成互补;三是文物本身要“身体健康”,太“脆弱”的不能“远行”。详细

清 雍正 瓷胎畫琺瑯赭墨山水碗(左)雍正皇帝最爱的松花石葫芦砚
◆双胞胎
此次借展的一件《清人画美人图鉴古》中,画面上一位身材婀娜的汉服女子背后多宝格内摆放了一件汝窑瓷器。“经专家鉴定,这件充当背景的瓷器现在藏于台北故宫。”北京故宫方面介绍,这幅画作是当年雍正帝在圆明园内使用过的一组屏风画面。
◆让文物讲述真实的雍正
北京故宫古书画部专家张震点评了数件即将启运的文物。他首先亮出了雍正的朝服像:身穿明黄色龙袍的雍正在龙椅上坐姿端正、表情严肃。该画像供后人祭祀,带有神圣威严的色彩。
但随后介绍的几件展品,却让人看到了雍正的不同侧面:雍正年少读书时从圆明园书房屏风上拆卸下来的绢画中,那个美貌的女子身着汉服,而不是清代皇室所提倡的满服,文物专家据此分析,此画折射了清初皇室对汉族文化的向往;一枚“为君难”的石印道出了雍正“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的追求,雍正经常在批文和书画作品中使用这枚印章,提醒自己以儒家标准衡量言行,做个仁君、圣君…详细
◆揭秘雍正遗留下的四大历史之迷
从登基到死亡,环绕在清雍正皇帝身边的传说不断。这位谜样人物的传闻之多,在清代君主中排名“第一”;两岸故宫将在十月上旬合办雍正展,这些传闻再度浮上台面。详细
“探亲”之旅

北京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李季将此次文物赴台称作“探亲之旅”。他说,两岸的故宫人谈到“装箱启运”这个词,都会引起悲欢离合、世事沧桑的无尽感慨。两岸故宫博物院的库房里,都保存着当年文物南迁装箱启运的那批一模一样的木箱子。时过境迁,今天,两岸故宫人一起装箱启运,是赶赴一场久违的约会,是实现一次久别的重逢,是偿还一个久欠的拥抱。这些文物如果有灵性,也会按捺不住最后的期待,焦急盼望着与当时在养心殿、在紫禁城朝夕相处的文物伙伴们再次汇聚一堂的时刻。
◆故宫联展为何很“难”?
两个故宫这个联展计划,早在2003年7月份故宫八十年院庆前夕,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在故宫漱芳斋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说:“两岸故宫应该扩大交流,这是两岸同仁的共同愿望,也是两岸同胞的愿望。我认为目前的主要合作应从互办展览,或者是联合办展览入手。比如说,我们现在在台湾办的展览,没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都是其他博物馆邀请的。我们的祖先留下了这么多文物,由于历史的原因分在两个地方,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同胞都能看到呢?”详细
◆ 交流让中华文化延续
陷两岸60年的纠葛,故宫文物承载着沉重的历史包袱。故宫名称、文物归属等,都成敏感话题。其实,对于这些历史谜题,何必现在就急于找到最终答案?当下,最重要的应该是,如何通过两岸故宫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让祖先遗珍得到更好的保存,后代子孙能够尽享其美,中华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
即将举办的“雍正大展”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可以预期两岸故宫依此循序渐进地开展交流与合作,“三希帖”等两岸故宫文物都将聚首有日。详细
◆ 雍正大展定会轰动海内外
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说,故宫两院合作的 “雍正大展”是两院标志性的、实实在在的合作项目,在台北故宫的努力和各方面的积极配合下,这一定会是轰动海内外的真正的大展。详细
◆全球直播文物开箱仪式和开展仪式 详细
两岸故宫同“脉”
一个故宫,两个博物院。纠缠一个甲子的政治风云,改变不了同根亦同源的文化本质。两岸故宫同根同源,其藏品都来自清代宫廷。都充分反映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详细
两岸故宫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两岸的故宫好比一个母亲身躯上的两个乳房,是永远不可分割的关系。皇苑深深深几许。历史不仅仅是过去,创造历史的人们如今正在改写历史。成为两岸同胞共同记忆的那些珍藏、那些瑰宝,必将作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薪火传承,发扬光大。详细
◆交流大事记
1992年,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曾合作在香港出版《国宝荟萃》,但两岸故宫之间的实质性关系一直无法取得突破;2009年1月12日起,12集大型纪录片《台北故宫》在央视一套推出,讲述了两岸故宫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再次引起国人对海峡对岸“故宫”的强烈关注;2009年2月14日,台北“故宫”院长周功鑫将带队参访北京故宫;2009年3月,北京故宫院长郑欣淼也将带队回访台北“故宫”;2009年10月,两岸故宫将在台北“故宫”举办“雍正展”联展。两岸故宫关系近日持续升温……详细
台北故宫访问团14日首访北京故宫博物院
两岸故宫:一个甲子的重逢
两岸故宫达成加强交流的九项共识
◆两岸故宫交流愿景喜人
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明珠说,两岸故宫因“雍正大展”而开启了携手合作的历史新页。她指出,两院于今年初实现互访并达成九项合作共识以来的半年,每项共识都得到了具体的推进。在人员互访方面,两院已有数批人员交流互访;图书交换方面,两院已交换图书七十七种二百八十册;影像授权方面,北京故宫提供《清康熙大藏经》的四百个影像档案,台北故宫回赠两套《龙藏经》;配合本次“雍正大展”的“两岸故宫第一届学术研讨会”也将于十一月四日至六日在台北故宫召开。此外,两院的网站已于七月实现互联,可以通过各自的网站访问对方网站,而明年的具体交流计划也已初具雏形。
如今,政治的坚冰已渐消融,具有高度象征意味的两岸故宫交流提上日程亦属水到渠成之举。这是历史性的时刻,“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将开创两岸故宫文物联展的历史,开启并通向的是故宫国宝终将完璧的愿景。详细
编辑:王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