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评论台湾两岸军事台商健康文化旅游视频资料周刊社区专题艺购
文化信息文化观察文化人物考古发现古今杂谈文史知识文明探源申遗·保护文物收藏悦读

    2009年7月11日,当代中国两位学术泰斗任继愈、季羡林同日辞世。两位先生可谓学贯东西、享誉中外、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实的学术巨擘、国学大师。在一个需要大师的国度,在一个大师稀缺的年代,一天之内陨落两颗巨星,学界痛悲、举国痛惜! 大师非一日可造就——让我们暂抑伤痛,在泪光中回望两位大师的生命脚步,感知他们成为巨材的心灵旅程。悼念

    季老一生 热血爱国学无止境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精通12国语言。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许能有所发现”。1978年~1984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清华求学时期:对胡乔木说“玩命的事干不了”

    留学德国:终身感谢冯友兰选择梵文作为主攻方向

    回国治学:无处不在的乡愁回国离别“打字机主人”

    北大教学:创建北大东语系100多个大使是“徒子徒孙”

    老而弥坚:八十多岁高龄完成《糖史》和《吐火罗文译释》>>>>

       图说季老

    

    

      经典语录>>>>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

    ★面对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这位“平生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

    ★“真理是愈辩愈糊涂”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天人合一”,就是和谐。和谐三个阶段,一个天人、一个人人,一个个人……顺着规律走就是和谐,规律就是人的趋向,向真、善、美发展。

     学术成就

    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10个方面,其中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学术著作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印度简史》《现代佛学大系》《敦煌学大辞典》《大唐西域记校注》《东方文学史》《禅与东方文化》 等等。

     缅怀

    关门弟子钱文忠忆恩师:酝酿“大国学”概念

    北师大教授赵仁珪:季老过世是一个时代结束

    季羡林追思会在北大举行 各界人士表达哀悼

    十年砍柴:忆成为符号的老人季羡林

 

    “凤毛麟角”任继愈 一生低调不图虚名

    任继愈1916年出生在山东平原县一个军官家庭,父亲是国民党少将,参加过抗日战争。“继愈”这个名字是取“继承韩愈”的意思,希望他将来在文学上有所建树。>>>>>

  任继愈——人生如同一部厚重的书

    从抗战烽火中确立人生理想、毛主席“点将”出任宗教研究所所长,到呕心沥血编纂藏经典籍,任继愈始终如一地潜心钻研踏实做人。有人问他:“这样的动力来自哪里?”任继愈回答:“多为群体做点事,这样的生命才有价值,趁着自己还能做事情,就尽量多做一点”。>>>>>

      专于学究

    任继愈曾被毛泽东誉为佛教研究的“凤毛麟角”,他对于佛教以及中国古代精神的研究可见一斑。

    他把总结中国古代精神遗产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和使命。他筹建了中国第一所宗教研究机构,培养了几代中国哲学史和宗教学研究人才。任国家图书馆馆长以来,积极推进图书馆建设,为繁荣发展国家图书馆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晚年还孜孜于《中华大藏经》的主编工作。>>>>>

     ★哲学经典  佛教研究:

    提出了“儒教是具有中国民族形式的宗教”,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此观点打破了国内外思想界认为“中国古代无宗教”的普遍观念,他认为:儒教是教,孔子是教主。>>>>>

    他在《寿命最短的黄老学派 效应长久的黄老思想》一文中,指出“司马迁的《史记》把老子与韩非合在一起,写成《老子韩非列传》。古人曾指责司马迁分类不当,认为老子不应与韩非摆在一起,其实两家有相融相通处,《史记》的安排并不能算错,而且是可以理解的。

     ★老骥伏枥  不遗余力:

    在他的主持下,总字数过1亿的《中华大藏经》历经十余年完成了107卷

    国家图书馆四大专藏之一文津阁《四库全书》也已影印出版

    他主持的《宗教大辞典》《佛教大辞典》等工具书填补了新中国宗教研究空白

    7亿字的古籍文献资料汇编《中华大典》也已走过了十余年: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作也顺利开展……

    >>>>>

    入院前还在进行《中华大典》的编纂以及《中华大藏经》的续编工作。《中华大典》的编纂目前已经完成了一多半,所有的编纂工作已经全部展开。此外,还有“佛教思想史”和“哲学史”等著作的编纂工作还未完成。

    附录:四大学术主张

          学术著作

     低调为人

    任老不喜欢采访,不喜欢当名人,自谓平时连捶背时间都没有,哪有空闲扯,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学人,寂寞平生,百年孤灯。他支持无神论研究,却为中国宗教学开山立业。为人宽厚,学问博大。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一生有“三不”规矩  :“不过生日、不赴宴请、不出全集”,以免“浪费财力、物力,耽误人家的时间”。

    ★痛恨生活各色迷信 不信教却有两“偶像”

    ★主张“培养人才 不是蒸馒头 ”,筹建了中国第一所宗教研究机构,培养了几代中国哲学史和宗教学研究人才。

    ★爱国爱事业不爱金钱

    ★幽默快乐始终感染身边人:中国书店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刘晓晖管季羡林叫“长寿眉毛老爷爷”,每次去301医院看望,她一叫“长寿眉毛老爷爷”,季羡林总会面带羞涩的微笑,捋一下眉毛,童真的表情让刘晓晖回想起来又温暖,又难过。

上图:1987年1月,任继愈(左)在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冯友兰(右)的家中。 

       缅怀

    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对任继愈辞世表示哀悼

    故人已逝音容永存:山东家乡父老怀念大师任继愈

    儒者之风任老一生:大藏大典有传人 

 

   两好友相伴 带走一个时代

    2000年,饶宗颐先生(右二)与任继愈先生(右一)、季羡林先生(左二)、周一良先生(左一)在北京。如今仅饶老仍健在。(资料图片)

     7月11日,一个哀恸的早晨。 4时30分,北京医院,93岁的任继愈先生静静地合上了双眼;4个半小时后,在301医院,98岁的季羡林先生驾鹤西去。

    “季羡林先生和任继愈先生深受大家热爱的原因在于,他们在道德品格上同样融合了中外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古典文学家、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韩经太说。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仁爱和恕道,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坚毅的气节和情操;西方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自由独立精神,尊重个性和人格平等观念,开放创新的意识;这些优秀传统都凝聚融化在他们身上。韩经太说:“所以,他们能够做大学问,成大事业,有大贡献,他们是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旗帜和榜样。”>>>>>

编辑: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