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文化观察
纪念品同质化根源在“门票依赖症”
华夏经纬网   2014-10-08 08:24:32   
字号:

  实际上,景区根本没有把纪念品的开发当成是“富矿”,或者当成他们看得上眼的“富矿”,他们更关心的是景区的门票收入。

  据媒体报道,国庆假期,各大景区迎来旅游商品购物潮。然而不少游客却发现,一样的竹雕、一样的小木刀、一样的木梳……千百个景区都在卖同样的“地方特产”,旅游商品同质化、低端化现象严重,让人提不起购买欲望。

  旅游商品,本来应该是与景区捆绑在一起的“富矿”,人们在一地旅游当然想买一些当地的纪念品带回去。但遗憾的是,这个“富矿”似乎一直未能被开掘,各景区依然任由同质化、低端化的“地方特产”败坏人们的购物兴致。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这些景区把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白白浪费掉?

  任何受欢迎的纪念品,都应该具有文化的特质。可是,很多景区却缺少文化的转化能力。它们只是在继承自然或人文的景观,而没有能力把这种景观上升到文化,并开发出更多的文化产品。说得具体一点,就是这些景区只是在“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所以,对于游客来说,景区看完之后,值得购买的纪念品寥寥无几。 

  其实,文化创新并不是一件多难的事情。更主要的问题是,景区根本没有把纪念品的开发当成是“富矿”,或者当成他们看得上眼的“富矿”,他们更关心的是景区的门票收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报告显示,百元以上门票价格已经占到了5A景区数的一半以上。而最新的媒体报道是,部分景点类公司的毛利率甚至超过60%,高于房地产等暴利行业。既然,门票收入如此可观,何必再惦记纪念品开发这样的“蝇头小利”?景区门票可以轻而易举就涨价,靠“门票经济”就可赚得盆满钵溢,还要旅游景区的深度开发和创新做什么呢?

  当景区患上“门票依赖症”时,他们就不会把文化创新放在心上。在资源垄断与休假时间集中的背景下,他们并不担心游客不会来,他们也不担心游客来了会失望。在他们的预期中,游客来只是贡献门票,只是一次性的消费,至于这次消费的感受如何,有何文化印象,他们并不关心,自然更不会担心。当景区被看作是经济资源而非文化资源时,功利的东西就会多,文化的东西就会粗糙。

  景区赢利的模式不能只是依赖“门票经济”,而是应该学会通过提供文化消费的形式,让人们心甘情愿地支付文化消费的成本。(新京报)

 

责任编辑:袁丹华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评沈阳故宫建"金水桥":山寨货混淆了历史
·评论:张贤亮离去 标志那个热烈的文化时代正远去
·评作家张贤亮:一个年代的“启蒙者”
·女德学堂:只是一笔精明生意 与复兴国学无关
·评论:“糟粕”相声何以充斥校园
·评论:鲁奖错过了危机公关的良机
·评论:清除毒瘤维护媒体公信力
·郦波:汉字百年历四次危机 "提笔忘字"未触及本质
·评论:勿让门票经济影响重温历史
·评女德学堂:不过是一场文化催眠
·评论:青春题材不该被娱乐至死
·综述:从草原走向网络的《格萨尔》史诗
·评论:古诗是中华民族的基因
·评论:“大师”层出不穷是一种信仰缺失病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更多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