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文化观察
评论:“糟粕”相声何以充斥校园
华夏经纬网   2014-09-25 14:35:26   
字号:

  “时下在大学校园里说相声挺流行,但是一些低俗的相声也充斥着校园,这种现象很普遍”,在首届高校大学生相声邀请赛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曲艺家协会主席、相声表演艺术家李金斗对“糟粕”相声在校园流行感慨不已。(9月24日《北京晨报》)

  其实,这种低俗,绝不仅仅于相声。比如并非是语言类的歌曲,也充斥低俗,那首被《中国好歌曲》权威评委们一致叫绝的《老子明天不上班》,歌词的直白、浅俗也罢了,比如自称“老子”,透出的无疑是一股粗鄙之气。而本来,人们的印象中,歌词应该是隽永、诗性、文雅而且可以回味无穷的。

  即使是被称做“最初的人生理念的吟诵”的童谣,也已经是庸俗无聊甚至低级趣味的“灰色童谣”大行其道。比如“日照香炉烤鸭店,鸡鸭鱼肉在眼前。口水直流三千尺,摸摸口袋没带钱。”将一首优美的诗歌糟蹋得庸俗不堪,而“你是老鼠我是猫,你是书本我是书包。今晚饭钱你来掏”更是一种以强凌弱的低俗境界。

  低俗的流行,是因为“逗乐”,被当做了艺术的唯一功能。如李金斗所说,“现在相声的门槛太低,大多数人对说相声并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就是逗乐”,于是即使是在旧社会都不会说的相声《托妻献子》,居然会在今天的大学校园沉渣泛起。实际上,于如今,靠耍贫嘴为逗笑而逗笑,几乎成了不少相声的黔驴之技,也因此势必平庸乏味,乃至低俗庸俗。

  其实,“相声应该是知识性、趣味性和道德性相统一”,而好的作品,都应该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比如1984年春晚马季的“宇宙牌”香烟,以及后来牛群的“领导,冒号”,既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也让人酣畅淋漓开怀大笑,至今让人不能忘怀。而如今的不少相声固然“逗乐”,但能让人记住的,又有几部、甚至几段?

  然而,不容讳言,这样的常识,如今也受到了挑战。甚至相声界的不少大腕,都对文艺作品应该具有教化功能嗤之以鼻。比如《托妻献子》虽然是老段子,但前几年经过改编已经成为郭德纲等人的经典段子之一,颇受不少年轻人的追捧。郭德纲曾声称,“舍得一身剐,要把低俗变高雅。”但如果只是靠诸如《托妻献子》的改头换面,“糟粕”不可能变成精华。

  姜昆曾对郭德纲相声的流行表示了强烈质疑,被郭德纲称之为“羡慕嫉妒恨”。但“糟粕”相声充斥校园,却不是讥诮能掩盖的严峻现实。现在,北京高校相声联盟发出倡议,“灿烂的笑声需要正能量作品占领大学校园。京城高校相声联盟拒绝将三俗内容搬上舞台,坚持以反映时代风尚和传承优秀传统的相声艺术”。这无疑让人欣慰,确实,正能量,应是优秀相声的应有之义。●钱夙伟 深圳商报

 

责任编辑:胡光曲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评论:鲁奖错过了危机公关的良机
·评论:清除毒瘤维护媒体公信力
·郦波:汉字百年历四次危机 "提笔忘字"未触及本质
·评论:勿让门票经济影响重温历史
·评女德学堂:不过是一场文化催眠
·评论:青春题材不该被娱乐至死
·综述:从草原走向网络的《格萨尔》史诗
·评论:古诗是中华民族的基因
·评论:“大师”层出不穷是一种信仰缺失病
·评论:玉石天价鉴定费如何炼成?
·评女德学堂:麻痹女性的生意
·刘兆玄:要敢于直面中国汉字文化危机
·评论:我们对传统文化已经缺乏基本的辨别能力
·综述:中国民营相声社团自律前行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更多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