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文化观察
评论:古诗是中华民族的基因
华夏经纬网   2014-09-24 08:45:43   
字号:

  近日,上海市小学一年级语文新版课本中古诗集体“退役”——删除了旧版本中《画》《草》《登鹳雀楼》等全部8首古诗。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京的新版课本却增加了比重,并表示明年9月起北京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将由现在的6~8篇增加到22篇。同是古典诗词,同是小学课本,命运却如此迥然不同,这不能不引起一番热议与思考。

  我们都是从古典诗词的滋养中一路走来,时隔27年,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我小学一年级背诵《锄禾》《画》《静夜思》《春晓》《草》等古诗的场景。那时,正处在换牙时期的我站在讲台上面向全班同学,字正腔圆地领读这些美丽的古诗,当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诗句从我们充满稚气的声音里连绵起伏并回荡在校园时,那种感觉是多么美妙绝伦!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夺目的明珠,是我们中国人的精气神。因此,上海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全面删除古诗,显然是对传统文化极大的否定,删除它们,驱逐它们,其实就是驱逐我们的文化蕴涵,驱逐我们的精气神。虽然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纪小,无法完全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含义、思想,但我个人觉得,古诗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并非仅仅传达“意境”“含义”“思想”,而是肩承着美感的体验与语感的培养、文化的熏陶、为人处世道理的领悟等更多更深远的内涵。

  首先是美感的体验。汉语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语言,具有抑扬顿挫四声,富于音乐性,这就让古诗富有音韵美、节奏美。虽然小学生无法完全理解古诗的意思,却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激发孩子们身上的“诗性”。而且,课本中的古诗词都配有画,基本上是一诗一画,能让小朋友从视觉上感受古诗的美,充分体会诗画一体的美感,并能从画面美进而感受意境美。

  我小学时学习的古诗《画》——“远看山有色,静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不仅语言简单明了,容易背诵,还配了漂亮的山水花鸟画。一背这首诗就想到那幅画,一看到那幅画或相似的画、场景便脱口而出那首诗,这便是美的力量,让你能情不自禁地成为古诗的“俘虏”。而在这过程中,语感也就自然而然地培养起来了。我的作文一直在班上甚至全年级名列前茅,跟我熟读古诗不无关系。

  其次是文化的熏陶。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几乎无一字无来历,每一句诗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如古诗中有大量书写春节、端午、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的诗词,这些诗词本身涵纳了关于节日的丰富的传统习俗,读之能触摸到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南宁市衡阳路小学一直注重古诗教育,注重“经典诵读”,打造“诗意校园”,每到一个节日便发放相关诗词给学生诵读,让学生们时时浸润在传统文化的雨露中,收效良好。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诵读古诗还能帮助小朋友们从小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自古道,“诗言志”“诗言情”“诗载道”“诗,兴、观、群、怨”,古诗中有书写人类各种情绪、事件、场景、季节、气候、状态的诗,蕴涵着古代诗人们对“志”“情”“道”等各种事理的理解,因此把这些诗铭记于心,便能把其中的道理铭记于心。如李白的《静夜思》可以培养孩子们对故乡的热爱,《锄禾》则能教育孩子们从小爱惜粮食,《游子吟》能让孩子们体会母子之间的拳拳深情,学会感恩……而这些道理,与其填鸭式地一遍遍向孩子们灌输与说教,还不如让他们在诵读古诗的潜移默化中体会、领悟。

  习近平同志在教师节那天特别强调了古诗教育的重要性:“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确实,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基因。

    罗小凤(文学评论家)广西日报

 

责任编辑:胡光曲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评论:“大师”层出不穷是一种信仰缺失病
·评论:玉石天价鉴定费如何炼成?
·评女德学堂:麻痹女性的生意
·刘兆玄:要敢于直面中国汉字文化危机
·评论:我们对传统文化已经缺乏基本的辨别能力
·综述:中国民营相声社团自律前行
·“女学热”悄然兴起:是智慧课堂还是愚民教育
·评论: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
·评论:旅游文明需不断涵养
·慎用“劣迹艺人”是提醒也是督促
·评论:媒体从业者须守住应有底线
·评论:“悬疑新闻”万万要不得
·评论:什么样的“劣迹”艺人该被封杀?
·评论:网络“诗歌热”欠缺什么?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更多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