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文化观察
评“冰书挑战”:超级书虫之间的PK游戏
华夏经纬网   2014-09-17 14:34:09   
字号:

  一场源自Facebook的“冰书挑战”,借助微博网力迅速在国内文化圈风行起来,大有与月前公益界为慈善捐款而发起的“冰桶挑战”相映成趣之势。

  “冰书挑战”作为文化新词乍听十分费解,但如果说白了,就是一些著名作家和文化人士在微博上晒出影响自己精神历程的一个书单,列出十本或数十本一般人闻所未闻的“冰书”,然后发给意欲“挑战”的人,接单人必须也提供一个高端书单并继续下传,以此击鼓传花,成燎原之势。

  在这一富有游戏性质的“挑战”活动中,真正值得考量的却是“冰书”这个关键词。“冰书”的构词智慧,大概是受“冰桶”之启发。后者指盛放寒冷彻骨的冰水的大桶,而前者意指那些因面孔板正、意义艰深、主题生僻、趣味性极少而使人闻名而心寒,或者被种种历史文化因素像坚冰般封冻起来、从而使一般读者难得熟悉的那类经典书籍。

  我们必须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去认识“冰书挑战”在我们时代所具备的意义。一方面,人类几千年积淀的文化成果实在过于浩瀚,在每一时代,凝聚时代精华的好书却不一定能被下一代以及更晚时代的阅读者所熟知,这样代代更迭,我们今天普通阅读者所面对的阅读面,就像个一层一层糊起来的巨大海报栏,我们的眼睛大概最多只能透过第一层的边角缝隙窥见第二层、第三层的部分信息。从另外一面讲,大多数人都习惯于在自己时代主流文化所推崇的方向上去拾取所谓的经典,但对主流文化之光所不能照耀之处,普通阅读者的眼睛是一贯性黑暗的。

  在当前的阅读实况中,必须承认的是,那些被束之高阁的经典名著就像一堆营养极高的补品,被只喜欢吃香蕉炸圈和薯条的孩子们远远地遗弃了。而让这些遗弃的经典书籍借“挑战”之名公之于众风行于世,让这类因营养过于丰富而人不敢食、不愿食之书渐渐脍炙人口,不正是好事一件么。

  我们之所以说“冰书挑战”有助于今日之经典普及阅读,正是因为 “冰书挑战”可以借游戏与竞争的形式,揭开“经典海报栏”最上一层的迷障,让人看到一层一层的糨糊下迷人的好风景。从阅读这一行为来讲,阅读事实上也是一种模仿。如果没有效仿的对象,许多阅读者很可能在一生中都不会去触碰那些让人望而生畏的“冰书”,当他偶然看到自己喜欢的偶像在研读某一本大书,而这本大书竟然深刻地影响了偶像的“长势”,他必然会产生对这本书的兴趣,进而以巨大的热情去完成对它的阅读。

  不得不说的一个问题是,“冰书挑战”从本质上而言,其实是一个专业读书人或者超级书虫之间的PK游戏,他们所列书单上的一本本“冰书”,其实与武术大师们的“神龙十八掌”和“一阳指”略似,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非经循序渐进的长久习练而不可轻动的“危险度”。虽然说,再艰深的书也不会把人读得头破血流,但不符合人知识渐进和精神成长规律的阅读,都可能把人读出“内伤”,这又与梅超风偷练“九阴真经”有几分略似了。

  所以我们更希望“冰书挑战”能“既冰且暖”——在保持高端专业性的同时,有效发挥它助推经典阅读的积极一面,为我们时代大众文化力的养成与提升锦上添花。成向阳 山西日报

 

责任编辑:胡光曲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不应整体否定民间国学教育
·“冰书挑战”走红:列出读过的十本书竟成难事?
·“冰桶挑战”也能进行励志教育?
·“错字连篇”背后的汉字书写危机
·“冰书挑战”只是热闹,阅读才是永恒
·评论:娱乐圈应远离堕落
·学古代诗人用纯净的眼光看世界
·评论:央视春晚,做点“减法”更健康
·历史古迹不能沦为商人的三宫六院
·评论:金中都太液池岂能被私人会所蚕食
·评论:雷人翻译不只是技术糙
·“冰书挑战”走红 有的人只罗列课本
·评论:“冰书挑战”呼唤独立阅读
·评论:“今日头条”侵权需要一个处理结果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更多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