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文化观察
“时光穿越帖”触发80后现实焦虑
华夏经纬网   2009-12-15 08:11:14   
字号:

    “麻烦楼主回到1997年时一定要找到当时读初三的我,千万不要读生物专业,找不到工作啊!”

  “楼主,回去告诉1997年的我,你未来的老公就在楼上的理科班,这样你们就不会等了10年才在一起。”

  “请找到那个轻狂的青年人,提醒他:在那个秋天的下午,妈妈第一次发病时,务必带上家里所有的钱,陪妈妈去那个城市最大的医院……在每个阳光静谧的午后,坐在妈妈身边,听着她的唠叨,免得在10多年后,这一切只能在梦里”……

  看到上述的话,不要以为你在读什么科幻小说,这是被称为“时光穿越帖”的诸多跟帖中的一小部分内容。早在去年5月,名为“97年一个新的开始”的网友在天涯论坛发了一个帖子,内容只有简单一句话:“我要回到1997年了,真舍不得你们。”这个看似无厘头的帖子很快就受到网友的关注,一年半过去了,不断有人就此帖回帖。近日,这个帖子再次受到追捧。截至笔者发稿的12月14日,已经近96万人次点击关注,近1.5万个回帖。

  回帖中,虽有纯粹“恶搞”的,但更多是表达遗憾之情或怀念逝去时光。随着回帖越来越多,帖子的内容也越来越严肃、伤感。很多网友写道:“我是笑着进来的,不知不觉却泪流满面。”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夏翠翠老师认为,网友的热情跟帖,是在表达对过往的后悔和遗憾,“很多人心里都有一个期待和渴望,希望预知未来。人们希望通过‘穿越’这种方式,表达这种期望,重新来过。”

  也有人对“时光穿越帖”不屑一顾。网友“梦驼铃”就说:“不知道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关注这种无聊事情。与其无意义地遗憾、后悔,还不如做好当下工作,珍惜现在的生活。在我看来,这个帖子又是一个新版的‘贾君鹏’和‘奥巴马女郎’,是网站的炒作和网友的‘集体无聊’。”

  对这种质疑,“时光穿越帖”始发网站天涯社区市场部公关经理初蒙进行了澄清。她说:“天涯是社区网站,只提供规则和制度,内容管理基本是依靠网友自治。帖子是否被热捧,都是网友的自发行为。”初蒙还表示,这个帖子去年就很火,只是最近才被媒体从海量信息中打捞出来。

  南京大学传播学教授胡冀青认为,“时光穿越帖”折射出人们对现实的焦虑和对未来的不可预期感。“穿越帖现象”犹如影片《2012》一样,体现的是人们的“末日情结”。胡冀青说:“‘时光穿越帖’看似无稽之谈,其实是一种个人情绪的释放,参与其中的人借此舒缓压力,有很强的社会功能。这和几个月前的‘贾君鹏事件’和近日的‘奥巴马女郎’事件,都是不一样的。”

  随着“蚁族”现象被广泛关注和《蜗居》等反映都市青年生存现实的影视剧热播,“蚁居式生存”、年轻人的购房压力、生存成本等话题成为当下舆论焦点。而这些眼下高涨不退的社会情绪,也一一渗透到此次“时光穿越帖”中。

  在海量的回帖中,极端集中的话题,一个是“房子”,一个是“工作”。很多网友在回帖里感叹,“如果能回到1997年,借钱也要买房!”“1997年,我还是个初中生,如果能让我回到那个时候,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多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这样就可以考上更好的大学,找到更好的工作,不至于像现在一样庸庸碌碌。”

  80后吴宁说:“在‘时光穿越帖’中,我分明看到许多面临着巨大压力,挣扎在理想与现实、爱情与家庭之间的同龄人。”吴宁刚刚毕业一年,每月3000元的工作足够自食其力,但“成家”“立业”“买房”这样的人生大事对于他来说,依旧遥不可及。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系副教授刘立刚认为,是回到1997还是回到2007,其实都只是一种隐喻。正是人们对现实生活感到不满,对未来感到不确定,才希望回到过去,以修正自己的不足。“重要的是,网络为我们提供了表达平台和情绪宣泄场所。”

  “如果只是缅怀一下过去,然后在未来更加努力,或者‘吃一堑,长一智’,这种情愫就是积极的。但千万不要深陷在后悔和自责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这会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夏翠翠这样提醒人们。

  实习生 李茜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王佳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更多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