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申遗保护
中国土司遗址"打包"申遗成功 专家:并非一劳永逸(图)
华夏经纬网   2015-07-07 13:41:32   
字号:

中国土司遗址“打包”申遗成功专家:并非一劳永逸

图为贵州省遵义播州海龙屯遗址“天梯”。 杨茜 摄

  当地时间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包括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遗址在内的中国“土司遗址”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48项,位列世界第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分析,“申遗”成功固然值得高兴,但也并非就此“一劳永逸”,“保护始终是前提”。

  成功“申遗”:代表一个时期的历史文化信息

  在会议上,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中国“土司遗址”给予认可和较高评价,认为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等三处遗址反映了13至20世纪初期古代中国在西南群山密布的多民族聚居地区推行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制度,是该历史时期土司制度管理智慧的代表性物证。王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土司遗址”能够“申遗”成功,绝非偶然。

  “首先,这些遗址必须符合申报‘世遗’的条件,比如能代表一个时期的历史文化信息,面貌清晰可以展示等等。”王巍这样解释中国“土司遗址”申遗成功的原因,“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化遗产众多。但近年来申报‘世遗’会有数目限制,国家文物局等有关部门对参与评选的项目必定精挑细选,确保较高的成功几率”。

  此外,对参评“世遗”项目的良好宣传与沟通也是“申遗”成功的原因之一。王巍告诉中新网记者,在审议这些项目时,评委们会依据现场的申报陈述来做判断,在这方面,我们的准备也是比较充分的,能够得到国际评委的认可。

  “我国有大量的文化遗产,这种捆绑式申请有利于同类项目同时申请。”王巍还解释了这次三处土司遗址“打包”申遗的原因,“否则如果一个土司遗址成功了,其他遗存就可能在十几年内不会再申请上了”。

  “目前,我国已形成将具有线性、同类关系的文化遗产项目捆绑在一起申遗的策略,这也算一个成功经验吧。”王巍称。

  后续保护:“申遗”成功并非一劳永逸

  三处“土司遗址”申遗成功,无疑是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但同时也对后续的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巍介绍,如果对成功列入名录的文化遗产没有保护好甚至遭受破坏的话,那么很可能会受到“警告”,更极端的情况下,甚至有可能会被“摘牌”。

  “土司遗址‘申遗’成功后,一大好处就是更能受到相关部门重视,能够促进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对提升当地旅游、文化知名度都有益。”王巍称。

  但王巍同时提醒道,《世界遗产公约》对此规定了一系列保护义务,“‘申遗’成功绝非一劳永逸,保护是前提,“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既是荣誉更是责任。有些地方在本地文化遗产成功‘申遗’后没有特别注意保护工作,反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些现象都是值得警惕的”。

  “此次土司遗址能‘申遗’并取得成功,也反映了我们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对西北、西南地区考古工作做得较少的的区域的倾斜。”王巍概括道,土司遗址申遗成功,对其他区域的某个历史时期的考古工作、地方特色文化遗产的保护都有很大意义。

  至于成功申遗的三处遗址哪处更重要的问题,王巍的回答是“各有千秋”:“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还发掘出土司墓葬,出土一批精美文物。三处遗址都保护的不错,很难说谁更重要”。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李然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土司遗址"申遗成功 专家称实至名归(图)
·永顺老司城遗址成为湖南首个世界文化遗产(组图)
·永顺老司城申遗成功 湖南实现世界文化遗产零突破(图)
·中国土司遗产成功申遗 老司城遗址博物馆即将开放
·中国土司遗址申遗成功 遗产总数48项位列世界第二
·贵州遵义播州海龙屯土司遗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图)
·三处土司遗址申遗成功 含中国规模最大古代土司城遗址(图)
·土司遗址申遗成功 文物局:继续加强遗址保护管理(组图)
·土司遗址代表中国申报世界遗产 业内称通过希望大
·黄岐龙母诞拟申遗 农历五月初一到初八举行(图)
·陕西借申遗提升丝路文化遗产保护 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联合国非遗保护专家陈平:正参与中餐"申遗"
·中国明清城墙申遗工作形成"8+5"捆绑模式(图)
·专家呼吁将西夏活字印刷列入世界非遗名录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更多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