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申遗保护
访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遗址 感受明代军事城堡遗风(组图)
华夏经纬网   2015-07-06 16:18:20   
字号:

访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遗址感受明代军事城堡遗风

图为贵州遵义播州海龙屯飞龙关遗址。 杨光振 摄

图为贵州遵义播州海龙屯新王宫遗址。 杨光振 摄

图为贵州遵义播州海龙屯进入飞龙关的唯一路径:三十六步天梯。 杨光振 摄

图为贵州遵义播州海龙屯进入飞龙关的唯一路径:三十六步天梯。 杨光振 摄

  记者杨茜

  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明朝廷调8省24万军队发动平播之役。节节败退的播州第29代土司杨应龙领1.7万人退守海龙屯,倚天险与明军对峙,山巅之上的屯内俨然一座城池。114天后,杨应龙败亡。415年后,海龙屯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车辆开出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城区,便行驶在盘山路上,延绵的群山之中。车行至山间一木屋前,必须步行前往。这里便是贵州遵义播州海龙屯遗址所在,山脚海拔970米,山顶海拔1350米。

  海龙屯建于山之巅,所在之处山势陡峭,左右深谷,前后重关,军事城堡的地理优势十分明显。记者看到海龙屯的石阶依山开凿,随石阶而上,站在海龙屯巨大的36步天梯之上,环顾四周,烟雨雾笼罩群山,众山尽收眼底。

  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明朝廷调8省24万军队发动平播之役。节节败退的播州第29代土司杨应龙领1.7万人退守海龙屯,倚天险与明军对峙,山巅之上的屯内俨然一座城池。114天后,杨应龙败亡,明军入屯“斩级22687颗”,“招降播民12万”。焚毁了海龙屯内所有建筑。播州从此改土归流,分属四川、贵州。明代理学家瞿九思编在《万历武功录》中称此举为“唐宋以来一大伟绩”。

  作为海龙屯目前唯一的解说员,这些史实从刘炬材口中变得“有血有肉”。刘炬材曾是居住在海龙屯上的海龙屯村双龙组的村民,听海龙屯的故事是1988年出生的刘炬材小时候最爱的休闲娱乐项目,长大后,向到访者讲述海龙屯的故事,也成了他最大的爱好。爬到山顶,记者走得气喘吁吁。而刘炬材最多时一天往返解说5趟。

  刘炬材的家以前也是考古队员在海龙屯的住所,从1999年海龙屯的第一次发掘,刘炬材与前来的专家便成为了朋友,亲眼看见并触摸大量的文物更是激发了刘炬材想要了解海龙屯的兴趣。“越了解越感受到这段历史的吸引力,更希望能将这些历史为更多人所知。”带着对家乡情感和自己的爱好,刘炬材从小时候的上山带路人转变为如今的职业解说员。

  在刘炬材的引领下,记者看到海龙屯借助山势修建城墙、关口,在平坦处修建土司行政、生活设施等遗址,目前遗存包括飞龙关、朝天关等9处关口,“新王宫”、“老王宫”两处衙署建筑群遗址、“三十六步天梯”等。

  走在遗址内,飞虎、飞龙、朝天、飞凤四关遗址仍在,飞龙关、朝天关保留着杨应龙亲笔题名的残垣断壁,修建于悬崖之处的古城墙仍透露着当年雄风,山顶新王宫的考古痕迹讲述着杨氏的故事。

  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播州战役结束了西南杨氏土司对古代播州历经唐、宋、元、明四代共700余年的统治。当年的军事城堡只剩遗残垣断壁,王宫殿宇隐于泥土丛中,明末西南地区的风云历史如今都在这无言的山石间。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自2012年4月23日开始对海龙屯进行考古发掘,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考古队领队李飞告诉记者:“海龙屯作为军事城堡存在,在军事战役中毁灭。虽偏处西南一隅,但从羁靡之治到土司制度,再到改土归流,完整见证了中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制度变化。”

  李飞率考古队入驻海龙屯遗址900多天的时间,挖掘出土上万件文物。作为平播之役的主战场,海龙屯最迟修建于1257年,如今已有758年的历史,规模庞大,设施完备,是研究西南地区土司制度和军事关隘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

  目前,通过考古队研究已系统看清整海龙屯的轮廓,包括城墙的走向,关口的设置等,对屯内建筑群的年代、性质、历史变迁都有了超越以往的认识。同时,对于海龙屯如何修建也从神话传说建立了基本的认知,修建屯的建筑材料来自山顶三个采石场,还有砖窑和瓦窑。

  如今,海龙屯成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对海龙屯有着特殊感情的刘炬材和李飞,在开心之余也担忧,随着海龙屯进入世界视野,更多人将会前来,如何保护不可再生的文化遗址将是未来面临的严肃问题。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李然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申遗成功是文化保护新起点
·申遗成功应是“护遗”的新起点
·综述:中国多地举办活动迎接"文化遗产日"(图)
·中国文化遗产节日遭遇"空壳化" 传承需"全民共享"
·茅盾文学奖入围名单:贾平凹严歌苓各两部入选
·“非遗”赫哲族伊玛堪传承人:传袭一刻不能停
·灵隐古刹欲为腊八节申遗 方丈笑称菩萨会保佑
·“剑门蜀道”申遗清单公布 阆中古城等上榜(图)
·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遗”工作启动
·“保卫乡愁”先需保护传统建筑
·河南新野4名猴戏艺人被拘 国家级“非遗”引热议
·中国将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评估制度和监测体系
·文化部创新非遗保护四举措:让遗产真正“活”起来
·福建张三丰太极拳申遗引争议 文化部:将咨询专家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更多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