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申遗保护
万里长城消失3成:城砖被盗时有发生 30元可买一块
华夏经纬网   2015-06-30 16:29:58   
字号:

    野长城 /

  砖卖30元 拆下来盖房

  万里长城万里长,与八达岭、山海关等这些已经开发、开放的长城相比,那些没有修葺、曾经人迹罕至的“野长城”始终占绝大多数。

  抚宁县长城保护员张鹤珊表示,除去地震、风雨侵蚀等自然因素,人为破坏仍是长城生存的一大威胁,长城砖被盗、贩卖现象时有发生,加之近年来的“野长城”旅游热都加速了古长城的破坏。

  记者来到河北卢龙县刘家营乡东风村,首先看到村里房屋多是低矮破旧的建筑,但房屋本体和院墙使用的多是青灰色的长厚砖。村里老百姓表示,村子比较穷,所以早些年从长城上拆下这些长城砖来盖房,近年来当地老百姓保护意识有所提高,拆长城砖盖房的现象已有所减少。

  记者获悉,卢龙县东风村背后的长城上有一些砖比较特殊,砖上刻有文字,即文字砖,破坏盗窃文字砖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东风村一村民表示,自己家里面就有文字砖,砖上刻着左、中、右等字,市场价多是四五十元钱一块文字砖,如买,可便宜至30元钱一块。该村另有一位妇女表示,自己家没有长城文字砖,但可以去村后的长城上捡去,管得不算严。

  长城学界认为,这些文字砖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物价值,但历经数百年自然侵蚀,加上人们的破坏,目前正在渐渐消失。

  如今的办法

  保护条例?

  9个人巡查142.5公里

  董耀会表示,破坏长城的行为现在只能发现一起举报一起,然后再协调稽查队,等执法人员到现场后,文物可能已经被破坏了。

  其次,长城保护面临缺人和缺财两重困境。长城沿线文物部门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对长城遗址进行巡查监督,但因长城是线性文化遗产,体量太大,不可能单纯依靠文物部门,以抚宁县为例,抚宁县文物部门在编人员只有9人,不可能仅靠这些人员完成巡查全县142.5公里长城的任务。

  同时,长城沿线县区经济相对贫困,比如长城经过的张家口市几乎全是国家级贫困县,地方政府确实无力出资维修和保护长城。

  如今的纠结

  让长城继续“野”下去?

  长城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体量最大的文物,因为体量庞大,如何更好地保护一直是个难题,我们是集中金钱和精力重点保护其中的若干段落?还是把长城作为一个整体,全程来保护?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长城沿线一些地方政府,仅对当地的标志性长城建筑,或者能带来经济利益的长城段落,加以修缮保护。而对于大部分长城段落,由于地处偏远,只能听之任之,自生自灭。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说,长城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它是万里长城,如果我们只有十里长城或者一里长城,它就不会成为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所以,长城作为一个整体,保护它应该是保护它的全部,而不是选择性保护。

  而游人的增多,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对长城的破坏。由此带来了一个问题,是旅游开发好,还是继续让它“野”下去?

  很多人认为,与其把长城暴露在游客面前遭踩踏,不如让它继续“养在深闺”,躲过人为破坏的一劫。

  但另一种建议正好相反。抚宁县板厂峪长城开发公司董事长徐国华说,经过旅游开发后,告诉游客哪段是濒危长城不可以爬,哪段可以爬,游客旅游有序了,村民的破坏行为也被制止住了。这几年来,长城保护反而比以前要好得多。

  忏悔

  我跳塌了一段长城

  网友“望京无悔”和几位长城爱好者曾在雨季登上了北京怀柔的一段野长城。他在微博里是这样说的:“这一周连着下了好几天雨,土滑,石头也滑,墙体也松软,有的地方几乎一触即塌。

  有一段城墙碎得很厉害,他们让我绕路而我却坚持走在城墙上。

  我看到我有跳过去的可能,跳过去的时候如果手抓住一块条石,即便脚下塌了人也不会掉下去,于是我就这么跳了。

  刚跳过去的时候和我想到的一样,虽然脚下有零星的碎石滚到山崖下去,但是人是稳的。

  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有一大片城墙居然因为我这么一跳坍塌了,彻底坍塌了。

  我听着整片城墙塌下山轰轰隆隆的声音在耳旁持续着持续着好像永远也停不下来,我真的是心如刀割……”

  不久,主要以长城爱好者组成的论坛转述此事,“望京无悔”受到了批评。这是箭扣长城(北京地区一段明长城)的最后结局,最后悲声,最后抗议。

  本组稿件据新华社、京华时报、新华网

来源:成都商报

 

 

责任编辑:李然

共2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评万里长城消失近3成:长城保护处严重"亏欠"状态
·明代金陵本《本草纲目》修复完成 系《本草》祖本(组图)
·李小龙祖居杂草丛生 邻居买硫磺帮助驱蛇(组图)
·八路军总部办事处旧址修缮完工 国共两党曾共商抗日
·千手观音修复中的高科技:X光探伤 三维激光扫描(图)
·北京昌平巩华城:前身是大明皇帝朱棣行宫(图)
·冯骥才:传统村落保护最终问题是要"留得住人"(图)
·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倾斜、沉降等"变形"量趋稳
·建国来每20天就有一处城墙消失 专家呼吁保护
·留住尘封数千年的象雄文明
·侵华日军细菌部队原驻地成筒子楼 内部墙皮脱落(图)
·300多岁古树面临拆迁窘境 为清帝师陈宝琛祖先所种(图)
·专家:"国保"毗卢寺壁画保护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图)
·山东三孔彩绘首修:采用传统工艺 猪血也是原料(图)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更多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