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申遗保护
北京昌平巩华城:前身是大明皇帝朱棣行宫(图)
华夏经纬网   2015-06-26 11:02:13   
字号:

△军都故城文物保护碑

△古城北城门的残城墙

  在昌平区的沙河镇域,有一座距离北京最近的明代古城。古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重的功能仿佛在向每一位来访者表明着她不同于一般古城的身份。

  出于对这座古城的神往,1984年以来我曾近百次造访过这座古城并在2010年以一部《风雨沧桑巩华城》表明过对这座古城的无限情思。今年夏初,我故地重游再次来到这座古城中,跃入眼帘的虽然多是搬迁后的残墙旧屋,但也从抢修文物的工作现场感受到了新的希望正在孕育之中。

  “宫殿连云起,城楼入汉低”

  北京附近的古城,一般多与驻军防护关系密切,可巩华城除了这项功能之外,还有两项其他古城不具备的特殊功能,这就是:皇家御用。不光与皇家的活人打交道,还要与皇家的死人打交道。

  “宫殿连云起,城楼入汉低。”

  巩华城的前身,曾是大明皇帝朱棣在永乐十九年建造的一座行宫,主要用于皇帝北征、建陵路途歇脚的一个地方。后来朱棣把他的陵址定在了昌平的黄土山一带(今十三陵陵址),这里也就成了皇家谒陵、送葬的必停之地。

  正统初年的大水患把行宫冲毁以后,曾经在景泰和天顺年间有过两次重修的记载,但由于各种原因,到嘉靖之前,只是在行宫之地临时搭帐供皇帝往返歇息之用。

  嘉靖十七年五月开始,在重修沙河行宫的基础上在行宫之外围筑沙河城,五年之后世宗皇帝亲命“巩华城”。

  古籍记载:为建造巩华城,明廷拨款白银200万两,派重臣督建,确定行宫和环城的具体方位和尺码,行宫建于城内正中偏南,为防水患地基加高至二丈以上。巩华城城墙高为三丈五尺,周长四公里共设3602个垛口,城角四座角楼,南北两城门为銮驾出入之门故各开三门,南城楼尤为壮观,与北京紫禁城的午门建筑规格相同(“制如午门”)。南北大门各设三座千斤闸,东西各一千斤闸,四门之外均建瓮城。行宫则围墙饰红,黄色琉璃瓦封顶宫内三路而建,这里只说中路有龙跸门(行宫正门)再有龙跸殿(行宫正殿),制如十三陵长陵内的裬恩殿……

  巩华城之重要仅从巩华城南北两个瓮城和东西南三个门的汉白玉门额题字上就可见一斑:南门正门之上“巩华城”有巩守京华之意;东门之上为“镇辽门”起“镇闼东辽”之意;西门之上“威漠门”有“威扬大漠”之意;北门瓮城之上为“展思门”,取展怀皇恩之意。这几个门额题字为“馆阁体”,史书记载均为礼部尚书严嵩所写。

  通过一座古城几个门额题名之意可以看到虽然巩华城城池的面积不大,但是皇家却对她的功能寄予着重托,这也许就是巩华城“城小位尊”的重要之处吧!

  在明代,巩华城的南北两城门为皇家车驾出入之门,每年皇家春秋两大祭或送帝后灵柩到行宫停灵住宿,皇家进出南北正门的中门,随护大臣按文东武西的仪规进出中门两边的左右掖门。军卒官兵只准从东西两城门进出。巩华城内在明万历年以前为禁地,不准居民百姓入城居住。

  巩华城浚池瓮门设备齐全、固若金汤,城外南北沙河相夹,船泊片片扬帆点点,北沙河上有今天依然发挥着作用的北京名桥“朝宗桥”;南沙河则留下了著名的“安济春流”佳话,平添了巩华城之美韵。据古籍记载:当时南沙河河宽水深,西衔远山,烟波浩渺,九孔安济石桥横卧于碧波之上;巩华城雄踞北岸,城楼巍峨,墙堞庄严,泊岸上人来人往,搬粮运货,商旅匆匆,驼铃声声,一片繁忙景致。常见岸边芦苇深处,钓翁端坐、举竿垂钓,两岸稻香荷艳风轻水静,鱼翔水底鸥鸟低飞,真乃一派江南水乡秀丽的景象……

  “风雨沧桑后,碧空见虹霓”

  时至如今,巩华城已经走过了四百七十余个年头,曾经的宏伟历经沧桑之后已是满目疮痍,残存的瓮城和城门之上的石刻依然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过往的历史。怎样利用巩华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再创巩华城今日辉煌已经成为政府、商界、百姓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风雨沧桑后,碧空见虹霓。”

  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各级政府和文物工作者已经把巩华城的抢救、保护、管理、利用放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

  昌平区委、区政府正在把巩华城与明十三陵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建设和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北京市政府也已经把巩华城的保护利用列入北京TBD建设规划之中,日前所有关于巩华城旧城改造的计划和建设都与旧城内历史街区的抢救保护管理利用融为一体,应该说巩华城焕发青春的日子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前五百年的沧桑与五百年后的辉煌将在这里实现传承和发展。

  在紧邻巩华城南门的一个小区内,我见到了暂居这里的退休女职工谭淑华和她的几位老邻居。她热情地把我让进小院,指着她们亲手制作的巩华城全貌沙盘让我评点。原来在2013年沙河镇举办的“大讲堂”听过我主讲的《风雨沧桑巩华城》之后,谭淑华凭借着“年轻时积攒的艺术功底”和“大讲堂”上的笔记硬是带着几位邻居、老工友用了200多个日日夜夜,精心地制成了这个沙盘……

  正午的阳光,已经让我感到了夏日酷暑,巩华人的情怀更让我的心头炽热万分。无需再多的言语,巩华城情结正在这里延伸,巩华城的历史文化也正在延伸中发扬光大!杨广文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李然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冯骥才:传统村落保护最终问题是要"留得住人"(图)
·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倾斜、沉降等"变形"量趋稳
·建国来每20天就有一处城墙消失 专家呼吁保护
·留住尘封数千年的象雄文明
·侵华日军细菌部队原驻地成筒子楼 内部墙皮脱落(图)
·300多岁古树面临拆迁窘境 为清帝师陈宝琛祖先所种(图)
·专家:"国保"毗卢寺壁画保护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图)
·山东三孔彩绘首修:采用传统工艺 猪血也是原料(图)
·上海一清末民宅两度被拆 开发商仅被罚款8万(图)
·两年忠州吏 百首盛唐诗(图)
·20万黄埔毕业生抗战后仅存万人 牺牲率高达95%(图)
·打破区域与行业界限 山东整合资源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国保级当铺修缮竣工 已恢复清代字号"同兴当铺"(组图)
·"高邮当铺"修缮竣工 曾是和珅私产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更多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