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申遗保护
冯骥才:传统村落保护最终问题是要"留得住人"(图)
华夏经纬网   2015-06-25 16:55:45   
字号:

  石阶、古楼、青瓦,小巷绿树人家,太行川寨王硇,处处风景如画。本报记者 李韵摄

  “传统村落绝不仅仅是个建筑景观,那里有我们中华民族对传统家园的精神需要,是根性的、母体的需要。”日前,在河北省沙河市举行的“全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

  对于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冯骥才认为,立档调查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但最终的问题还是要留得住人,如果没有人住,村规、民俗、村里的历史记忆就将消失,“乡愁”也就不复存在。

  保护要先摸清家底

  “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对自己的传统村落进行认定。我们要为中国传统村落建立档案,要用标准化的手段记录传统村落,盘清我们的家底,将之以档案的形式留给后人,这是一项历史性的工作。”2014年6月10日,“留住乡愁——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在京启动。作为该项目的发起人,冯骥才的话掷地有声。

  一年来,全国各地的摄影家、民间文艺工作者及众多志愿者走进传统村落,抢救记录着其中的各种原生态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省是其中的代表。正如河北省民协主席郑一民所说:“河北的传统村落立档调查是众多一线普查者用心血和汗水铸就的。”他们不仅完成了国家规定的39个传统村落立档调查任务,还抢救发掘出160个传统村落。如今,河北在传统村落立档调查中采录的文字资料已达500余万字,拍摄图片资料21万余张。以这些资料为基础,河北省举办了“可以触摸的‘乡愁’——河北省历史名村名镇名城风采展”,还编撰出版了《河北省传统村落图典》。

  保护要能留得住人

  冯骥才认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应该是“活态”的,必须让人住在里面才能保持村落的生机和活力。目前因为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空巢村”越来越多,“留不住人”成为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一大难题。“没有人住的村庄是没有生命的。”他说。

  在河北省沙河市王硇村,一座座明清时期留下的古老石楼如同城堡一样,结构坚固。街巷、楼阁、雕刻、门楼都保存完好。很多石楼门口挂着抗日旧址的牌子,里面陈列着古老的家具、农具,变成了民俗博物馆。村子里多户人家将自家的老房子变成农家饭店、农家旅馆,开门营业。村党支部书记王现增告诉记者:“过去村民们种植的土特产品,用肩挑、驴驮到外面也卖不出去,现在每天到王硇参观游玩的客人络绎不绝,土特产不用出村,就有游客高价买去。经过这些年对古村的保护和利用,乡亲们从中看到了希望,尝到了好处,得到了实惠。”

  后沟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距今已有1200年历史。如今,村民的收入来源与王硇村相似。三分之一以“农家乐”为生,其余的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种地、农业采摘。同时,作为“传统村落科学保护的第一样板村”,这里民居和民俗都基本保留,还建起了一座两层楼的农耕博物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范宝儿对记者说,他家已经在后沟村住了26代,一直都靠农耕为生。近几年村子得到了保护利用,博物馆的工作成了他新的收入来源。记者了解到,由于该村有大量的就业机会,村里的年轻人很多选择在本村就业。

  保护需要四方合力

  6月3日,在后沟村举行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巡礼活动”中,冯骥才站在村里的古戏台上说:“保护文化遗产的道路,像一篇长长的、永远写不完的文章,只有逗号,没有句号。”

  竭尽全力保存下来的传统村落及其文化,主要是为生活于其中的人准备的,而不是“用来给我们看的”,冯骥才说。文化只有首先被它的拥有者热爱才会传承,要保护好传统村落,必须发挥村民的力量。但是记者了解到,全国多数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均“自上而下”,忽略了村民这一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主体。比如,近年来后沟村所在地方政府虽然一直在想办法对村落进行保护,但记者看到村里很多老房子明显是被修缮过的,却因为长时间空着没有人住而重新显出破败之态。

  专家们在接受采访时不约而同地表示,传统村落保护不是违背社会发展的“复古”,而是要兼顾传统文化传承与村落经济发展。因此,必须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让他们享受到现代科技的便利,在当地能够获得生活来源,人们才会愿意继续留在村子里。当然在引入先进生活设施的同时,还要保证村落原有的结构基础不被破坏。

  资金不足一直是传统村落保护的掣肘因素。从2014年起,中央财政在三年内投入百余亿元集中用于传统村落保护,这无疑为此项工作注入了强大的力量支持。但冯骥才认为,资金的来源不能仅仅依靠国家,而应该由四方面组成:第一是国家拨款;第二是地方配套资金;第三是社会各界的支持;第四是老百姓自己的觉悟。“必须要有这四方面的努力,传统村落才会更有希望。”冯骥才说。

  (本报记者 李韵 本报通讯员 杨杉)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李然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倾斜、沉降等"变形"量趋稳
·建国来每20天就有一处城墙消失 专家呼吁保护
·留住尘封数千年的象雄文明
·侵华日军细菌部队原驻地成筒子楼 内部墙皮脱落(图)
·300多岁古树面临拆迁窘境 为清帝师陈宝琛祖先所种(图)
·专家:"国保"毗卢寺壁画保护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图)
·山东三孔彩绘首修:采用传统工艺 猪血也是原料(图)
·上海一清末民宅两度被拆 开发商仅被罚款8万(图)
·两年忠州吏 百首盛唐诗(图)
·20万黄埔毕业生抗战后仅存万人 牺牲率高达95%(图)
·打破区域与行业界限 山东整合资源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国保级当铺修缮竣工 已恢复清代字号"同兴当铺"(组图)
·"高邮当铺"修缮竣工 曾是和珅私产
·文化部副部长杨至今:城镇化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更多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