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申遗保护
"东方芭蕾"花鼓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华夏经纬网   2015-03-17 11:18:06   
字号:

   中新社安徽蚌埠3月17日电  还未走进安徽怀远县河溜镇莲花村,就听见了喧闹的花鼓灯歌声,淳朴浑厚,声声入耳。

  近日,中新社记者走进该村探访花鼓灯的表演艺术。记者看到练习场地上,几位老艺人正在教孩子们排练戏目,翻跟头、打耍、舞扇等等,孩子们练得有模有样。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华薪传奖获得者石春彩告诉记者,村里年轻人都在全国各地演出,培养花鼓灯后人的任务就落到他们这群老人身上。为了“薪火相传”,他们每个周末都会免费到学校教孩子们学习花鼓灯技艺。

  石春彩今年66岁,出生于花鼓灯发祥地之一、有花鼓灯“灯窝子”之称的怀远县河溜镇莲花村,自小拜著名花鼓灯艺术家“小红鞋”杨在先为师,完好地继承了杨在先的艺术风格,舞蹈粗犷泼辣,热情奔放,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同时,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他巧妙地将“小白鞋”郑九如和“小红鞋”杨在先两种风格迥异的艺术表现形式融汇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灯歌演唱形式。

  石春彩回忆,1962年他开始接触花鼓灯。“起初我们的表演形式很单一,为了生活,冬天四处演出讨饭。春天回到家乡时,已练就一身‘本领’,村里看我们都能唱能跳,就给我们做了一套很简陋的衣服,上面印上‘少年花鼓灯’几个字。”自此石春彩便走上了花鼓灯演艺之路。

  2013年10月石春彩受美国夏威夷州政府邀请,参加在夏威夷举办的第七届国际青少年艺术节并一举获得金奖。受夏威夷马利诺中学(Maryknoll School)邀请,还参加了该校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并向马利诺中学赠送了花鼓灯锣鼓等乐器,让更多的外国友人领略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花鼓灯是集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完美结合于一体的民间舞种。最迟产生于宋代,经过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发展,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以淮河中游蚌埠、淮南、阜阳等为中心,辐射河南、安徽、山东、江苏4省20多个县、市。周恩来总理曾把花鼓灯誉为“东方芭蕾”。

  安徽省花鼓灯艺术研究会会长芮淑敏说,蚌埠花鼓灯融技艺性、表演性和艺人职业化于一身,具有很强的民俗性和群众自娱性。千百年来,花鼓灯的音乐、舞姿和韵律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淮河人民生活、劳动、风情的记忆,承载了不同时期淮河流域历史和经济文化,存储了淮河人民独特的文化观念、审美情趣、民风民俗变化的记忆,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作为中国汉民族民间艺术代表作,是中国重要的文化艺术资源,在世界舞蹈艺术中占有独特地位。”蚌埠市委书记周春雨介绍称,蚌埠地区的花鼓灯表演已经从自娱自乐、即兴表演上升到了专业性、职业化表演中。

  花鼓灯的舞蹈动作刚健朴实、欢快热烈、动作洒脱,表演风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音乐源自民歌,题材广泛,节奏多变,或高昂激越或婉转纤柔,是汉族具有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间舞蹈。2013年,花鼓灯特色文化建设入选国家公共文化示范项目,标志着花鼓灯保护与传承人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据了解,今年以蚌埠为主体,花鼓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启动,这将让世界更加了解花鼓灯这种含有泥土气息的“东方芭蕾”。

 

 

责任编辑:李然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九城将为"海上丝路"联合申遗 南京有12个遗迹点
·江南水乡古镇申遗新增等3个苏州古镇 仍需形成合力
·600岁紫金铁锅面临消失 当地计划申报市级非遗(组图)
·"妈祖故乡"福建莆田参与海上丝绸之路世遗申报
·代表郑晓幸:力争2017年让蜀道走进世遗名录
·不是列入非遗名录就可高枕无忧
·辽阳将为民间故事整体申遗 专家:应尽快抢救保护
·专家谈两岸携手申遗:对台湾而言也会很值得(图)
·专家谈两岸携手申遗:对台湾而言也会很值得
·周原遗址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已开建考古研究基地
·提篮桥犹太街区拟申报世遗 将设19个地面标识(图)
·千年杜甫草堂"换颜"结束 修复技艺拟申遗(图)
·"江南水乡古镇"增加苏州三镇 13个古镇"抱团"申遗(图)
·河南2000余幅具茨山岩画仍未解 政协委员吁申遗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更多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