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申遗保护
代表郑晓幸:力争2017年让蜀道走进世遗名录
华夏经纬网   2015-03-09 10:17:32   
字号:

   四川拥有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以及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九寨沟和黄龙。此外,“蜀道”“古蜀文明遗址”“藏羌碉楼与村寨”“中国白酒老作坊”等4处文化遗产于2012年成功列入更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使我省跨入世界遗产资源大省的行列。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为蜀道申遗带来新的契机。

  为蜀道申遗鼓与呼,在全国人大代表、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看来,自己义不容辞。今年全国两会,郑晓幸准备提出推动蜀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力争2017年,让蜀道走进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郑晓幸很自信。通过多年努力,蜀道在2012年已被成功列入更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目前已进入冲刺期。

  “我们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文化遗产,并非是只为了一块牌子简单发展旅游经济。”谈及近几年的申遗之路,郑晓幸感受最大的变化是“思想”,这一点已经成为全省的共识。

  “转变来之不易。”郑晓幸说,以前,很多地方申遗是为了“贴金”,有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牌子更能吸引游客,发展旅游经济。这样的思路下,很多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不仅得不到保护,反而在消失,甚至出现一些削足适履的行为,让文保工作者痛心。

  为了更好地保护而申遗,在这一思想指引下,四川的蜀道申遗工作扎实有效。同时,我省还与陕西开展了积极合作。“蜀道不只是四川的蜀道,而是中国的蜀道。”郑晓幸介绍,蜀道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文化线路之一,也是沟通秦蜀两地的重要交通线路,它以汉中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北段位于陕西省境内,南段位于四川省境内,全长约1000余公里。

  2009年,郑孝燮、葛剑雄、罗哲文、阮仪三等9位著名专家联名向蜀道沿线的成都、西安、广元、汉中、宝鸡、绵阳等11座城市市长发出了《关于中国蜀道文化线路整体保护及联合申遗的公开信》。同年11月,在广元召开的“2009中国蜀道·广元国际论坛”上正式发起了中国蜀道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的倡议。

  蜀道申遗,成为国内跨省合作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项目之一。

  郑晓幸透露,目前,蜀道成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最有竞争力冲刺2017年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今年,我省将加大与陕西的协调沟通,共同推动蜀道申遗。

  ●建议

  “最后的冲刺需要爆发力,这个爆发力来自跨省合作的力量。”郑晓幸建议,为加快实现蜀道申遗,从国家层面协调陕西省与四川省共同推进蜀道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工作,形成更强大的申遗合力。

  “用法治为申遗保驾护航也很重要。”郑晓幸说,政府要强化依法办事的理念,在地方发展规划、发展措施中遵守《文物保护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用法治来清除申遗路上的一些人为障碍。

来源:四川日报


 

 

责任编辑:李然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不是列入非遗名录就可高枕无忧
·辽阳将为民间故事整体申遗 专家:应尽快抢救保护
·专家谈两岸携手申遗:对台湾而言也会很值得(图)
·专家谈两岸携手申遗:对台湾而言也会很值得
·周原遗址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已开建考古研究基地
·提篮桥犹太街区拟申报世遗 将设19个地面标识(图)
·千年杜甫草堂"换颜"结束 修复技艺拟申遗(图)
·"江南水乡古镇"增加苏州三镇 13个古镇"抱团"申遗(图)
·河南2000余幅具茨山岩画仍未解 政协委员吁申遗
·上海政协委员:石库门应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固始大妈流落街头仍执着申遗 称民间技艺传承太难(图)
·徐霞客四百年前游览路线欲申遗 至少涉及19省区市
·教科文组织会议将审议中国彝族火把节非遗申请
·徐霞客四百年前游线欲申遗 将对游线地考察认证(图)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更多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