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申遗保护
辽阳将为民间故事整体申遗 专家:应尽快抢救保护
华夏经纬网   2015-02-27 13:12:46   
字号:

   □民间文学是辽阳不可缺少的历史文化财富

  □现在的辽阳,能够完整讲出一段民间故事的人已经寥寥可数

  □民间文学是永不过时的乡土教材

  核心提示 

  民间文学被称为“活化石”,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心灵信息承载的是历史与文化的记忆。然而,当时代急速向前行进时,传统的民间文学不可避免地遭遇传承危机,保护与抢救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辽阳是东北地区建城最早的城市,从战国时代到明末清初,一直是东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民间文学积淀之丰厚,可想而知。但令人遗憾的是,这座古城至今仍未公开出版较为完整且具代表性的民间文学专业读本。

  17年前,三位辽阳学者共同编纂《辽阳民间文学系列丛书》,并完成了首两册,但至今没能面世。如今,仅存的一套样稿存放在辽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里。记者了解到,辽阳已经准备为民间故事整体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百位采录人耗费大量时间收集的文化财富,是辽阳不可缺少的记忆

  王吉川是辽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荣誉主席,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便致力于采集散落在民间的各种故事、传说、歌谣、神话、谚语等。对于这座古城的民间文学保护工作,他很上心,也很忧心。

  2月17日,记者在辽阳王尔烈纪念馆采访王吉川。当天下着大雪,雪中的王尔烈纪念馆很有一番古意。站在纪念馆的院子里,王吉川有些兴奋地说:“王尔烈能够家喻户晓,就跟民间文学有很大的关系。 ”

  “辽阳王尔烈民间传说”被列入我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王吉川看来,辽阳还有更多有价值的民间文学作品,也应当尽快抢救和保护。 “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做大规模的采录,一直持续到现在。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过,光是采录还不能完全起到传承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得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民间文学,才能把记忆延续下去。 ”王吉川所说的大规模采录工作,指的是1984年开始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大型文化工程。

  “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是一项全国性的民间文学普查、编辑、出版工程,包括《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三套书,其中省卷本90卷、县卷本4000多卷。该工程被称为“世纪经典”和“文化长城”,先后有几十万文化工作者参与,王吉川便是其中之一。

  “我参加了两次省里的采录培训班,然后再回到辽阳培训更多的基层采录者。”王吉川清晰地记得,辽阳全面启动民间文学采录工作是在1986年。

  “到1986年年末,各区县陆续完成了资料本的编纂,平均每本都有五六十万字。”王吉川说,“1989年国庆前夕,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以各区县的资料本为基础,编纂了四卷本近60万字的 《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辽阳市卷》。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参加辽阳地区采录工作的人员大概有二三百人,除了文艺骨干,还有文艺爱好者,大家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

  因为参与 “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程,全国各地都挖掘出大量民间文学资源,其后,不少城市陆续整理出版了本地的专业读本。王吉川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几个主要负责人,丁一、曲流,还有我,相继退休了。我们三个都认为,辽阳也应该出版一套较为完整且具代表性的民间文学专业读本。当时,市里的文化部门也很支持这一想法。 ”于是,为了以读本的形式将民间文学传承下去,王吉川和丁一、曲流开始编纂《辽阳民间文学系列丛书》。

  1997年至1998年间,丁一、王吉川和曲流以各县区资料本和 《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辽阳市卷》为基础,精选出更具文化价值、更有代表性的一批作品,先后编辑出 《辽阳风物传说》、《辽阳人物传说》两本书。其中,《辽阳风物传说》收录了79则民间故事,共计16万字;《辽阳人物传说》收录了81则故事,逾22万字。但让王吉川没想到的是,在种种原因的影响下,这两本书一直没能出版。

  在 《辽阳风物传说》的前言里写道:“编辑出版《辽阳风物传说》、《辽阳人物传说》、《辽阳民间故事》、《辽阳民俗》、《辽阳民间谚语、歌谣、笑话》等七个专辑。全部完成达百万字。 ”显然,计划并没能实现。王吉川说:“我们编完《辽阳风物传说》、《辽阳人物传说》后,印了十套样稿,报给有关部门六套,其他四套保存在我们几个人手中。 ”由于时间过去太久,王吉川所说的十套样稿,丢的丢、散的散,现在仅余一套,“只有我的那套还很完整。但是,我80岁了,就怕也保存不了多久。 ”

  王吉川将最后一套样稿交给了辽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保管,他说:“这套书是数百位采录人耗费大量时间收集的文化财富,是辽阳不可缺少的记忆。 ”

  民间文学赖以生长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发生巨变,人们对民间文学的需求正在急剧减少,但民间文学的价值并不会因此而磨灭,反而更显珍贵

  记者在辽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采访时了解到,该中心已经制作了文字和视频材料,要将辽阳民间故事整体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辽阳的地上文物已所剩无几,辽阳人也常说 “辽阳历史是有的说没的看”。正因为如此,更加有必要珍视那些包含着丰富历史文化基因的民间文学,因为它们是承载辽阳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辽阳的民间文学源远流长,《方舆纪要》中有“太子丹逃于衍水,遂名太子河”的文字,晋代文人陶潜撰著的《搜神记后记》卷一中也有《丁令威驾鹤升仙》的故事,另外,唐王征东,罕王建都辽阳等人物传说也一直在辽阳各地流传。

  不过,现在的辽阳,已经很少有人记得这些故事了。王吉川说:“根据我的观察,50岁以下的辽阳人基本上不知道辽阳有哪些民间故事。 ‘消失’、‘湮没’,这样的字眼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真切切的现实。 ”

  1980年,王吉川第一次在报刊上发表民间故事,到2013年10月,经他采录整理并公开发表的民间故事超过160则。但零星发表终究不如出版一套专业读本更具传承意义,为了能让《辽阳风物传说》、《辽阳人物传说》出版,多年来,王吉川和丁一、曲流始终没有放弃。

  王吉川无奈地说:“现在,从事民间文学研究的队伍老化得很厉害,年轻人都去搞影视剧本了,那些能赚钱呀! ”

  进行“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普查工作期间,辽阳的民间故事讲述人徐仲武、关星五、杜国化、曲桂东、赵文尧等相继过世,现在的辽阳,能够完整讲出一段民间故事的人已经寥寥可数。记者了解到,即便找到讲述人,大多数也是用现代的流行语言来讲,真正的原生态民间故事几近失传。

  今年70岁的杨中住在辽阳城郊的东京陵旁边,他是辽阳极少数仍在世的民间故事讲述人。

  王吉川说:“杨中是我们近年采录时意外发现的一个‘宝贝’,他知道40多个罕王传说,而且能够完整讲述,十分难得。现在,杨中常在东京陵给参观者讲罕王故事,很多人听完觉得意犹未尽,都向他询问是否有相关读本,一听说‘没有’,都觉得遗憾。我认为,不管是从历史文化传承的角度看,还是从推动旅游发展的角度看,辽阳都应该出版一套民间文学专业读本。 ”

  民间文学生长于民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不仅体现了一个地区的生活风貌,更蕴含着当地人民的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今天,民间文学赖以生长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发生巨变,人们对民间文学的需求正在急剧减少,但民间文学的价值并不会因此而磨灭,反而更显珍贵。

  王吉川说,民间文学是永不过时的乡土教材。因为抱持着这样的想法,17年前,他与丁一、曲流在《辽阳风物传说》的“编者的话”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我们深切地意识到,我们是在做一件上对得起祖先,下对得起子孙后代的事业。 ”

来源:辽宁日报


 

 

责任编辑:李然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专家谈两岸携手申遗:对台湾而言也会很值得(图)
·专家谈两岸携手申遗:对台湾而言也会很值得
·周原遗址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已开建考古研究基地
·提篮桥犹太街区拟申报世遗 将设19个地面标识(图)
·千年杜甫草堂"换颜"结束 修复技艺拟申遗(图)
·"江南水乡古镇"增加苏州三镇 13个古镇"抱团"申遗(图)
·河南2000余幅具茨山岩画仍未解 政协委员吁申遗
·上海政协委员:石库门应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固始大妈流落街头仍执着申遗 称民间技艺传承太难(图)
·徐霞客四百年前游览路线欲申遗 至少涉及19省区市
·教科文组织会议将审议中国彝族火把节非遗申请
·徐霞客四百年前游线欲申遗 将对游线地考察认证(图)
·南京六百岁明城墙将以栽树代替复建重现原貌
·中国彝族火把节等申报非遗项目待批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更多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