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申遗保护
上海政协委员:石库门应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华夏经纬网   2015-01-27 13:12:03   
字号:

    上海的弄堂是形形种种、声色各异的,石库门弄堂是弄堂里最有“权势”的一种。随着话剧《长恨歌》时隔8年后再次上演,王安忆笔下的石库门故事又一次勾起了不少人儿时的弄堂回忆。今年“两会”,市政协委员钱振峰的提案“打造石库门民居文化生活体验区,实现上海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引发关注,提案认为:一个拥有700多年建城史和170多年开埠史的超大规模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需要保留石库门生活体验。

  上海的石库门里弄住宅起源于 清同治年间,19世纪70年代在里弄木板房基础上改建而成、逐渐发展,迄今已有140余年的历史。“街坊走动的小贩的叫卖声,自行车骑行在石子路上的细碎的啪嗒声,对于从小在石库门弄堂长大的人来说都是最美好的回忆。”钱振峰说,但这样“石库门式”的生活似乎越来越远。

  同济大学的上海石库门保护调研报告显示:上海曾经有石库门里弄9000处,占市区住宅总面积六成以上;但分布在黄浦、静安、虹口、长宁、闸北等区的大量石库门民居建筑,约有70%以上已在旧城改造中拆除。“过去,由于地区规划,经济效益考量等因素,对石库门的保护明显不足。”钱振峰建议,对于目前仅存的为数不多的石库门民居建筑,有关部门应通过实地调研,从中选择出具有保护价值的,开辟为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区。 

  “作为民居建筑,石库门的首要功能是‘住’,对其开发与利用,首先应在‘住’字上做文章。”钱振峰表示,对于具有石库门民居整体风貌的建筑群,可借鉴国外通行的“开发权转移”做法,“不能要求市民继续生活在百年历史的民居建筑中,那将会使一部分市民的生活质量倒退。整体按现代宾馆的要求进行装修、添加卫浴设备,开发成石库门体验式客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钱振峰说,由开发商改造后,原居民可以改善居住环境,政府也可通过各种形式补偿地产开发商的损失,最终产生的收入对于三方都是共赢——“石库门”作为品牌效应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现在每天拥挤在新天地、田子坊中的数万人流,只要有一小部分的人愿意入住石库门酒店,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目前,世界宾馆酒店的经营模式中有所谓“庭院式”,却没有“石库门式”——“石库门酒店”问世,对世界宾馆酒店业的经营模式也是一种贡献。

  钱振峰一直有个愿望:让石库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说,申遗有一条理由就是唯一性,里弄就是上海独有的,“石库门民居的建筑样式,包括客堂间、厢房间、亭子间等都是外国绝无、中国仅有,是具中国特色的民居建筑。它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中西文化撞击下的建筑文化结晶,是上海这座城市历史变迁的见证,石库门民居建筑具备申遗的资质。”

来源:文汇报

 

 

责任编辑:李然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固始大妈流落街头仍执着申遗 称民间技艺传承太难(图)
·徐霞客四百年前游览路线欲申遗 至少涉及19省区市
·教科文组织会议将审议中国彝族火把节非遗申请
·徐霞客四百年前游线欲申遗 将对游线地考察认证(图)
·南京六百岁明城墙将以栽树代替复建重现原貌
·中国彝族火把节等申报非遗项目待批
·中俄将联合为“万里茶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浏阳获“千年古县”称号 含110处重点文保单位
·学者建议海峡两岸联合申请甲骨文世界文化遗产
·大运河河北段仅存的砖砌码头修缮复建
·“剑门蜀道”申遗清单公布 阆中古城等上榜
·非遗名家传艺工程名录将扩充 梅葆玖等名家收徒
·中国四处灌溉工程入选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浙江丽水通济堰被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更多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