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申遗保护
岳麓书院大成殿将"落架大修" 有望重现原样
华夏经纬网   2014-09-17 12:03:05   
字号:

核心提示

  8月18日,一场大雨后,岳麓书院大成殿遭一棵古树压垮。16日,大成殿抢救性修复方案初步完成:将遵照“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实行“落架大修”的方式,按原貌原样进行修复。由于修缮规模较大、情况复杂,整个工期约需一年。

  本报9月16日讯 20多天前的一场大雨,使岳麓书院的一棵古树突然齐根折断,造成文庙大成殿一半的建筑被压垮。三湘都市报记者今日从湖南大学建筑学院获悉,由古建筑专家、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委员会委员柳肃教授带领的团队,已经初步完成大成殿抢救性修复方案的设计。

  按照方案,大成殿将采取“落架大修”的方式,按原貌原样进行修复。由于修缮规模较大、情况复杂,整个工期约需一年。

  【原因】地下树干腐烂等致古树倒塌

  岳麓书院建筑群始建于北宋年间,有着千年历史。柳肃介绍,大成殿是典型的南方殿堂式建筑。“是岳麓书院内建筑等级最高的建筑。”不过,大成殿于1938年日军轰炸中被毁,1946年重建。“重建时由于经济困难,使用的材料和工艺都很简陋,殿内主体结构柱直径仅30余厘米,这也是造成受损严重的原因之一。”

  据悉,十年前开始,大成殿的主体结构开始出现开裂和倾斜现象,但并未影响结构安全,古建筑专家们也一直在对其进行观测和维护。

  从外形上看,压垮大成殿的这棵直径1米、树龄200余年的枫树枝繁叶茂,而且今年5月才做过病虫害检测,并未发现问题。但事后专家现场仔细勘察发现,该树地下1米左右的树干已开始腐烂,加上当天长时间暴雨,蜷成球状的树叶上积了大量雨水,使枫树的重量骤然加剧,导致树干齐根折断。古树的倒塌压垮了大成殿殿堂1/3的结构,殿堂另外2/3的结构也发生了倾斜和扭转,随时可能继续垮塌。

  【修缮】采取“落架大修”方式,按照原貌原样修复

  经过专家多次论证,大成殿的修缮遵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执行。柳肃表示,大成殿抢救性修复方案的设计中,建筑的平面布局、造型、法式特征、艺术风格、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工艺技术等,都将保持被砸毁前的原貌。为了能够达到不改变原貌的效果,此次修缮还将采取“落架大修”方式。

  所谓“落架大修”,是将建筑构架全部或局部拆落,修配后再按原状安装的维修方法。这是一种极为复杂且高难度的修缮方法,因为稍有不慎便会发生“不可逆、不能恢复原状”的情况。

  据了解,大成殿的修复设计方案和施工图完成后,还将上报到湖南省和国家文物局审批,通过之后才能正式启动修缮工程。9月28日,岳麓书院祭孔大典活动将如期举行,整个活动也将改在大成殿外的前坪举行。■记者 黄京

  实习生 杨帆 房玉瓴

  方案

  屋顶瓦片编号收整

  “先用旧再补新”

  按照修复设计方案,先将整个建筑大到屋面、柱子,小到屋顶上的瓦片拆下来,由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分类、编号和保管;接着,将对整个建筑的主体结构进行加固处理和技术修复,待结构修复完成后,再将拆下来的构件进行技术维护,再逐一按原样归置安放。柳肃表示,“现在已经找不到和60多年前一模一样的瓦片了,所以修缮时会把原有完整的旧瓦片先安到建筑主要立面上,其余立面再用新瓦片来补配。”

  警示

  要加强古建筑保护意识

  在柳肃看来,虽然古树压垮大成殿是偶然,“但湖南古建筑、古村落数量较多,市县级文物的保护工作令人担忧。”柳肃认为,自然的破坏性因素要靠平时注意监测和定期检查,人为因素要靠加强保护意识来解决。记者 黄京 实习生 杨帆 房玉瓴

三湘都市报

 

责任编辑:胡光曲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40公里钱塘江古海塘遗址屡遭破环 将建博物馆
·镇江宋代嘉定桥遗迹短暂重见天日 已就地填埋保护
·全国规划专家考察海口骑楼老街 希望保留“原汁原味”
·圆明园遗址九成实现数字复原 80余专家历15年完成
·江安开展百年老宅调查 明代板冲老宅列为保护对象
·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竣工 球幕电影展示壁画雕塑
·成都公布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崇德里民居入选
·春秋子产墓危在旦夕 非法采石致山体三面成绝壁
·敦煌石窟保护七十载:文化感召下的坚守
·北京云居寺南塔恢复民国旧貌 为全国首例复建古塔
·南京南朝陵墓石刻将原址保护 建设遗址公园
·泾阳悟空塔年久失修 六小龄童发微博盼修复
·山西“塔坚强”获保护 预计花费100多万元
·颐和园古董园墙抢险修缮 预计2015年3月完工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更多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