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申遗保护
成都公布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崇德里民居入选
华夏经纬网   2014-09-11 14:50:52   
字号:

  包括欣庐、笔帖式街老宅院、原四川大学女生院等6处历史建筑,近期将组织设立历史建筑保护标志,加强巡查监管和保护利用。近日,成都市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已经由市政府批准公布。

  据了解,此次列入第二批保护名录的历史建筑主要分布在锦江区和武侯区,建筑年代以近现代为主,大多建于民国时期。其中,欣庐、笔帖式街老宅院、崇德里民居3处为民居建筑,原四川大学女生院、四川大学志德堂、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3处为教育建筑。这6处建筑风格独特,既有典型近代民居建筑风格的四合院,也有中西合璧风格的校园建筑遗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如毗邻华西口腔医院,位于人民南路一段14号的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和纪念意义。抗战时期,这里是保存和延续中国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命脉的胜地之一,曾经蜚声海内外的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云集了陈寅恪、吕叔湘、闻宥等国内著名顶尖学术大家,为世界文化学术研究作出过卓越贡献。该建筑如今已经修缮完毕,焕发出新的风采。位于大慈寺片区的欣庐和笔帖式街老宅院两处建筑作为成都中心城区为数不多的保留了原有风貌的老宅院,吸收了中国古代建筑和民国时期建筑的精华,是传统川西民居的典型代表。目前,这两处建筑的修缮工作正在进行中。

  据成都市城乡房产管理局历史建筑保护办公室负责人韩蜀霞介绍,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是经过反复调研踏勘,根据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建筑价值进行认真筛选,并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在组织成都市历史、人文、建筑、规划等领域专家进行严格评审论证的基础上,通过成都市规划委员会审定后确认公布的。

  下一步成都市城乡房产管理局将对第二批历史建筑统一设立保护标志,同时,对需维护修缮的建筑,将逐步推进修缮工作。该负责人表示,这些历史建筑承载了成都的历史记忆,是支撑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们实施保护,是为了留住成都的根和灵魂,传承历史文脉,给子孙后代留下永续利用的历史文化资源。

  链接

  成都市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序号 名称 区域 地址

  1 欣庐 锦江区 大慈寺街区内

  2 笔帖式街老宅院 锦江区 大慈寺街区内

  3 崇德里民居 锦江区 崇德里

  4 原四川大学女生院 武侯区 望江路29号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内

  5 四川大学志德堂 武侯区 人民南路三段17号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内

  6 华西协合大学

  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 武侯区 人民南路三段14号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内

  (记者 周显彬 四川日报)

 

责任编辑:胡光曲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春秋子产墓危在旦夕 非法采石致山体三面成绝壁
·敦煌石窟保护七十载:文化感召下的坚守
·北京云居寺南塔恢复民国旧貌 为全国首例复建古塔
·南京南朝陵墓石刻将原址保护 建设遗址公园
·泾阳悟空塔年久失修 六小龄童发微博盼修复
·山西“塔坚强”获保护 预计花费100多万元
·颐和园古董园墙抢险修缮 预计2015年3月完工
·仪征千年天宁寺将异地重建 苏东坡曾在此写经沏茶
·明代三世中枢坊保存完好 经12次大地震21次大洪水
·颐和园园墙建国后首大修 东宫门被二炮占用
·安徽绩溪仁里村网上筹集古建修复资金 已获45万
·宜昌万福垴遗址、英驻宜领事馆入选湖北省级文保
·宁波城隍庙修缮请上海支招 八成市民同意恢复原貌
·广州547处文保单位2/3未充分利用 缺乏全面规划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更多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