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史事留痕
国家安全部解密73年前绝密档案,公布“永不消逝电波”的收报人
华夏经纬网   2021-07-01 10:17:36   
字号:

  “滴滴滴、嗒嘀嗒。”

  “我等了半天,他匆匆忙忙又发了一个信号。”

  “意思就是,再见。”

  烈士被捕那一夜,究竟发生了什么?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这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上海秘密电台负责人李侠被捕前,发出的最后一封电报。

  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侠的原型李白,在向西柏坡发出了最后一封电报后,被国民党逮捕。潘汉年情报系统在上海的主要秘密电台“峰台”被破坏。李白在狱中坚贞不屈,直至1949年5月7日,英勇牺牲。

  李白被捕的那一夜,究竟发生了什么?他发出的最后一封电文内容,又具体记录了什么?

  尽管李白的故事一次又一次被搬上银幕、舞台、荧屏,然而真实的情况一直不为世人所知。

  时隔73年,国家安全部近日首度解密了一份绝密档案——中央情报部电台《逐日工作报告表》。随着这份档案的解密,与李白并肩作战的战友、“峰台”最后发出的话语、精心动魄的一夜之后发生的故事,终于和人们相见。

  这份电台《逐日工作报告表》,清晰记录了李白烈士被捕当晚,中央情报部电台与李白电台“峰台”的最后通联情况——

  1948年12月30日零点——“他说我们声音小,我们的另一份报正在发,忽然听到他急促的出来拍,叫等一等,随着就拍出‘再见··· —·—’,时间是1:50,后来再也没出来了。”

  记录显示,当天零点到2点20分,西柏坡共抄收4份电报,发出1份电报。

  报告表“值班人”一栏,写着“将安”两个字。据考证,其中“将”字代表的是当晚西柏坡电台的值守人员——李康将,“安”则是当时的实习报务员。

  那天夜里,他突然加快了发报速度

  李康将,出生于1928年,今年93岁,党龄65年。

  她的家族里走出了4位隐蔽战线革命工作者。父亲和母亲都是中共优秀情报人员。姨母是著名的左翼作家关露,受党组织派遣,先后打入汪伪特务总部76号和日本特务机关主办的刊物,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情报工作。而她本人,长期从事党的无线电台工作,直到1985年从国家安全部离休。

  “当年我被派到(中央)军委电台,后来被派到总台(党台),负责联络隐蔽战线上的电报业务。”作为中央情报部电台的报务员,她一直负责和上海“峰台”进行联络。虽然没见过面,不知道对方是谁,但长期的配合,让她能够准确把握李白的发报“性格”。

  “因为联络熟了,就比较熟悉他的手法。比方说他规定的是一个频率,但他不准确地出现在那里,我能够在规定频率的周围把他找到。”

  正是因为这一对不见面的战友间的默契,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康将如约与“峰台”联络时,她敏锐地感知到了这次收发电的异常。

  为了让西柏坡电台能够一次性抄收准确,“峰台”每次发报时都很慢。可那天夜里,李康将收报的过程中,发现对方突然加快了速度。

  “发报的当中他突然停了,匆匆忙忙打出一个‘等一等’的信号,那我就等,等了半天也没出来给我发信号。”

  “他匆匆忙忙又发了一个信号。滴滴滴、嗒嘀嗒。意思就是,再见。”

  联络表上最后的记录是——“停止守听”

  身在西柏坡的李康将,并不知道“峰台”发生了什么,只能如实地记录下当天对方失联的情况。

  此后的23天里,根据中央情报部的指示,李康将在每天的零点至1点15分,坚持在电波里寻找“峰台”的消息,但始终杳无音讯。

  在连续写下20多个“未听到”后,关于“峰台”的记录停在了1月23日这天,联络表上最后的记录是——“停止守听”。

  后来,党中央收到潘汉年情报系统密电:李白夫妇被捕,“峰台”被破。“再见”是李康将收到“峰台”的最后两个字,也成为了李白留给历史的真实绝笔。

  “对我们联络电台这个对象,我当时什么都不知道,组织上也不会告诉我们。直到电影上映,我才知道了李白和他更多的故事,还有那声‘再见’的意义。”此后的73年间,李康将时常会想起她这位素未谋面的战友。

  “很难过,很痛心。如果我有机会能够见到他,我的确是想跟他亲切地握手拥抱,向他表示敬意。但是啊,没有可能了……”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党中央决定,给健在的党龄达到50周年、一贯表现良好的老党员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李康将也是获得此荣誉的老党员之一。

  她说,有许多战友牺牲在了隐蔽战线上,没能走到今天,“这枚纪念章不是给我个人发的,我是代表这些战友领奖章的。”

  “我93岁了,中国发生的很多大事,我都经历过。如果身体还能允许我多活几年的话,我希望跟党走得更远,看到的成就更大。”

  (国安宣)

来源:中央政法委长安剑

 

 

责任编辑:虞鹰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93岁抗战老兵:参加20多场革命战斗 写下8万多字回忆录
·大别山下,百年前一群青年的殊途同归
·从珍贵文物看百年初心
·百年中国文学的红色基因
·毛泽东为什么致信这位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
·《永乐大典》的编纂、流失与回归
·威震敌胆“钢铁营”——党旗所指、军心所向的“钢铁”雄师
·这家影片公司,和国歌诞生有关
·《新青年》主将们的居住地图
·搂定宝塔山
·新中国第一枚国印诞生记
·古田会议:制定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学者谈《辛丑条约》与国家安全:重温历史,提高警惕
·仕与隐:杜甫天宝前后的两次移居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视野
  更多
·第17届深圳文博会:科技赋能 让文化"活"起来
·在书海中沟通世界——聚焦北京图博会和北京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